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韓婕/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4年03月12日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人腦中有良心所在區域。所謂的「側額葉極」(lateral frontal pole)是人類大腦獨有的,這個良心區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它是與生俱來的,它對我們作出的決定承擔責任。

英國科學家邀請25名志願者參與研究,比對25隻猴子的大腦。在研究中,科學家對志願者的額葉皮層進行掃描,同時對比猴子的大腦皮層掃描圖,結果發現,猴子的這一區域由11個部分構成,而人類的該區域則由12個部分組成。

牛津大學的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精元科學雜誌(Neuron)上。

這個腦腹側額葉皮質區是參與許多的認知和語言的最高區域,並且只存在於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

這個被科學家發現新區域,監控人類大腦做出的決定,並尋找可能的其它更佳決定的方法,同時認知自己的錯誤。

這項研究的組織者拉什沃思教授(Matthew Rushworth)說:「我們找到了人腦特有的那個區域。」這一被稱為「側額葉極」的大腦補充區域,能夠幫助人們分辨好壞,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經受良心的譴責。這個區域就位於眉毛上方。

拉什沃思說,這一監控區域,被形容為善良而堅定的權威聲音,告訴我們,仔細考慮自己做了什麼,我們未做的是多好的選擇,所以將來千萬不要再做。

牛津大學科學家起初並未意識到,他們找到了人類大腦中的良心位置。

有些人認為,道德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如同我們身體的一部份,判別行為好壞的標準。

有趣的是,人類大腦中這部分區域的大小不相同,一些人的該區域像核桃一樣大,一些人的該區域則像橘子一樣大。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鄧振梁/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4年03月07日

一篇最新的研究表明,吸菸過多的年輕人,比吸得少的年輕人,頭腦的結構有明顯的不同,這暗示年輕人抽菸過量就會改變大腦結構。

路透社報導,該研究資深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的倫敦(Edythe D. London)還表示,在一項動物青春期研究中發現,尼古丁會殺死並傷害腦細胞。

她與UCLA的研究小組用核磁共振研究對比了42位從16到21歲的大腦,研究它們對抽菸的歷史與渴求。18位受試者是吸菸者,他們通常從15歲左右開始吸菸,平均一天六根香菸。

這篇刊登在《神經心理病理學期刊》(journal 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上的報告稱,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大腦沒有明顯的不一樣,但吸菸較多的人大腦皮質島葉(Insula)比較薄,這是專司決斷的區域,尤其是右大腦皮質島葉。

先前的研究發現島葉在香菸依賴上扮演重要角色,是腦部尼古丁受體最多的一個地方。

研究也發現島葉較薄的人對香菸倚賴性比較重,比較渴望抽菸。他們的研究也受到香煙公司萬寶路(Marlboro)與維珍妮涼煙(Virginia Slims)的贊助。

倫敦表示,在美國,18到25歲的年輕人有最高比率的吸菸率,約30%。在此年齡的青年腦部還在發育,在這非常時期如果產生神經生物方面的改變會促進之後香菸的倚賴性。島葉結構的改變會影響未來抽菸的倚賴性與其他物質的濫用。

她說,暴露在香菸的時間越長越會讓自己對香菸倚賴。抽菸越早越不容易戒掉這習慣,也就越容易有較嚴重的健康問題。

未參加這項研究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物質濫用研究員納克維(Nasir H. Naqvi)博士表示,也有可能是島葉先產生改變,才產生後來的香菸倚賴,唯一可證明的辦法是,比較一群從未吸過菸的青少年,追蹤一段時間後,看看誰開始抽菸,然後再與從未吸菸的青少年比較。

納克維博士研究後表示,島葉是驅動沉癮的地方,像汽車的油門一樣,同時它也主導人們的決斷,就像汽車的煞車一樣。他說,「因為重菸癮者島葉比較薄,有可能是好比煞車比較差,比較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癮好。」

他進一步表示,「關鍵點是看戒菸的話是不是可逆性反應,或是問題仍然存在。但是很少研究是戒菸後腦部的變化是如何。我們知道的是,一旦你對抽菸上癮了,戒菸後就仍是很容易繼續抽菸,即使已經戒斷了好幾年了。」

研究大腦可塑性的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協會(Max Planck Institute)人類發展機構研究員庫恩(Simone Kuhn)認為,這項研究有趣但範圍太小,尤其是年齡層範圍。

庫恩說,人在16到21歲額葉前部的改變是非常巨大的,這會讓研究比較困難一點,雖然我非常同意青春期腦部結構影響是十分有趣的題目,可以讓我們建立反吸菸的活動,有強力的科學佐證證明此事。

(責任編輯:張東光)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黃凱熙/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大紀元2014年03月30日

美國今年的第17屆記憶比賽冠軍得主29日出爐,本屆冠軍戴里斯(Nelson Dellis)亦是2011與2012年的前兩屆記憶賽霸主。擁有超強記憶能力的戴里斯接受記者訪問時,透露他坐擁三冠王寶座的增強記憶秘訣。

堅守四大秘訣 奪回冠軍頭銜

今年29歲的戴里斯向記者透露他增強記憶的致勝秘訣:「在過去的這5年中,我恪守4大關鍵準則:保持思路活躍;僅吃對的食物;規律的體能訓練;擴大與周圍親友的社交圈。」

戴里斯說,他想提醒每個想挑戰記憶賽的人,他也不是在一開始就是一個記憶高手。參賽者必須先從某項記憶訓練開始著手,用特殊的記憶方式來連結每個訊息並逐漸的增強記憶力,同時還必須保持身體健康,以及關注和觀察周圍的每一個人。

戴里斯不藏私的透露他增強記憶的秘訣給想要增進記憶力的人,他說:「我開始在腦海中建立每天遇到的人物特徵清單;攝取大量富含omega 3的食物,如鮭魚和其他魚類;切記大腦是一個充滿血管的器官,因此規律的體能訓練才能大大的激活和提升記憶力。」

為失智老人奔走 創立「為記憶登峰」

戴 里斯表示,他在祖母罹患阿茲海默症後,開始對記憶訓練產生莫大興趣,並在2009年首次參加記憶大賽。戴里斯在參賽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時,已獲得 第三名的好成績。戴里斯也是一名登山愛好者,他在這一年也同時成立了「為記憶登峰」(Climb for Memory)非營利組織基金會,開始對阿茲海默症研究與協助患者等經費奔走。

戴里斯接著在2011年與2012年蟬聯兩次冠軍,但在2013年的決賽時犯了一次嚴重的錯誤,而與冠軍失之交臂,僅獲得亞軍。今年他再次捲土重來,又再一次擊敗所有對手,重新奪回冠軍的頭銜。

戴 里斯在週六成為記憶大賽三冠王的紀錄保持者後,已開始計畫動手寫一本關於記憶開發技巧的書。他並將在下個月於聖地牙哥,舉辦一場由他自己策劃的「至尊記憶 錦標賽」(The Extreme Memory Tournament)。戴里斯並不會參加這次比賽,因為舉辦這場賽事的主要目的,是讓往年的記憶比賽冠軍得主集聚一堂,重溫與粉絲和好友間互動的美好時 光。

靠記憶過關斬將 憑毅力先馳得點

美國記憶大賽參賽者必須挑戰三種比賽模式,在每一關中與來自各地的記憶高手拚殺並淘汰對手,約需歷經10小時以上的賽程才能脫穎而出。

參賽者的首輪初賽項目,是必須在5分鐘內記住每一張臉孔與他們的名字,並正確的配對才能過關。

第二輪的半決賽項目,是記憶由電腦隨機顯示在螢幕上的任何數字串、艱難的詩句、長字句或者是描述出一個陌生人的介紹訊息。

經過以上的激烈較量後,篩選出進入最後決賽的三名選手,決賽者必須說出之前看過的整副撲克牌的排列順序,第一個出現錯誤的人就是第三名得主,以此類推,直至產生季軍和最後的冠軍得主。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1370期 撰文者:吳中傑 

資料日期:2014年2月 12日

誰有資格被稱為「台灣最聰明的醫生」?答案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後人、目前擔任精神科醫師的孔繁錦。

二○一三年年底,孔繁錦在超視益智節目《金頭腦》的年度總冠軍賽中,答對各種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甚至時事等問題,打敗工程師、名嘴、高材生與教師等二十六位各行各業中最聰明的人,成為年度總冠軍,被稱為「最聰明的醫生」。

除了聰明博學,孔繁錦還曾獲選「十大抗憂鬱醫師」第一名,在被稱為精神病患「人生最後一站」、專門治療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的衛福部玉里醫院服務十七 年,治療過上萬名病患。孔子後人、專業醫生、益智節目冠軍,這三個完全不相干的身分,全集中在孔繁錦身上,這個「台灣最聰明的醫生」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孔繁錦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他出身花蓮眷村,父母是基層公務員和國小教師,一家八口只靠這兩份薪水過活。孔繁錦的大哥孔繁鉞回憶,父母從小最常對他 們六兄弟說:「你們如果不讀書,要放牛,也沒牛可放;要種田,我們家也沒田讓你們耕。」因此即使父母自身的教育程度不高,但對子女的教育卻一點也不馬虎。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
報紙從頭翻到尾,廣告也看

民國五、六○年代的花蓮眷村,有些人家的大哥,是帶著小弟們去打架,但孔繁錦六兄弟,卻是由大哥帶頭,領著他們去看書,踏過一家家書店,站著看完那些買不起的書。

大學聯考第一年,孔繁錦考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但看著兩位哥哥都上台大,因此毅然決定重考。但連續重考兩年,還是無法考上台大醫學系,孔繁錦於是 接受現實,就讀陽明醫學系。但進到大學後,孔繁錦一口氣參加吉他社、電影社等六、七個社團,忙到必修科目被當,因此延畢一年。他還跟同學組樂團,參加民歌 比賽屢屢得名,並曾在民歌餐廳駐唱,完全顛覆一般人對「醫學系學生」與「孔子後人」的印象。

雖然重考又延畢,加上外務繁忙,不過不代表孔繁錦對知識缺乏興趣。相反的,他從小「求知若渴」。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有書看就看書,要是沒書可看,報紙,就是他最好的知識來源。這也是他日後能以博學打敗群雄、奪得益智節目冠軍的關鍵。

孔繁錦記得,他念國中時,家中經濟改善,開始訂閱報紙,他每天都把報紙從頭翻到尾,連求職廣告欄都不放過。而要是家中出現一份以上的報紙,他甚至還 會仔細閱讀每一報相同的新聞事件,互相比較各報的差異。對報紙有股狂熱的他,甚至在重考期間考慮過要「戒」報紙。對報紙資訊的狂熱吸收,也為孔繁錦的博學 奠定了基礎。

每天兩小時黏網路
訂閱名人部落格,吸收精華

此外,孔繁錦不只「博」,更學會「精」。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如何判斷什麼資訊值得吸收?他的方法是「名家觀點」:透過訂閱各個名人的部落格或臉書(Facebook),吸收各式意見評論,幫助他每天只須花一到兩小時,就能在茫茫網海中,找出最精華資訊。

而不少專家學者嗤之以鼻的電視,也是孔繁錦吸收知識的管道之一,《金頭腦》總冠軍賽中,讓他獲勝的關鍵一問:「年輕的公獅子打敗原本的領導者成為新 的獅子王。請問新的獅子王會用什麼方法讓母獅子跟牠交配?」他在選項還沒出來時,就搶先答出答案:「咬死所有小獅子。」他之所以知道這個冷僻的知識,就是 拜平日看電視之賜。

孔繁錦深知閱讀的益處,當了爸爸以後,為了刺激兒女閱讀,在孩子們小時候,就買了全套金庸小說回家。一開始先是「利誘」,鼓勵他們每看完一本小說, 就打賞零用錢;沒想到後來,四個兒女自己讀上癮,甚至還會彼此「抽考」機智問答:「江南七怪是哪七怪?」「紫霞神功是哪一派的武功?」……不用他再多費功 夫,自然養成兒女們的閱讀習慣。

十九世紀德國幼教之父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曾說:「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孔繁錦深受父母與兄長的影響,從小就透過閱讀培養出對知識的興趣,也身體力行將此法傳授給子女。「言教不如身教」,這或許才是培養出「最聰明的醫生」的關鍵。

【延伸閱讀】「偷師」補習班,用聯想法記憶

「最聰明的醫生」孔繁錦,靠著報紙、電視與網路等媒介,吸收大量資訊。但要如何能記住這些資訊,並加以運用?他靠的是「聯想法」與「動手做筆記」。 孔繁錦笑言,自己是跟補習班老師「偷師」,時常利用諧音借義,幫助背誦與記憶。例如小兒子總背不起《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他 便教兒子利用便辟、便佞與排泄物音相近的特性記憶,善柔則以扇子的圖像聯想,遠比死背簡單。

而孔繁錦每當遇到重要的新聞時事或熱門的公共議題,就會先將各方資訊蒐集齊全,閱讀消化後開始動手寫下想法。綜合正反意見,寫出利弊得失,幫助理出脈絡,將資訊化成自己能活用的知識,並建立起觀點與想法,以便隨時能跟人討論交流。

(文●吳中傑)

 

小檔案_孔繁錦

出生:1953年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慈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總醫師
現職:衛福部玉里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

資料日期:2014年3月 13日

雖然目前學歷越來越不值錢,但多受教育對促進大腦功能還是很有好處。奧地利研究發現,接受教育學習可以增強大腦功能,就算已經離開學校很長一段時間,大腦功能還是可以持續維持良好狀態。 

奧地利林茲大學研究人員指出,歐洲民眾平均年齡越來越大,這對健康照護、經濟成長都會造成影響,當進入高齡階段,認知能力、生產力就會逐漸下降,出現失智症風險也會上升。如果可以找到方法改善年長者認知功能,對整體國家經濟就能帶來巨大好處。

研究人員觀察一九五○年代到一九六○年代中六個國家義務教育推展情況。然後比較各國人口變化、年長者受教育與健康情況。結果發現,接受教育似乎可以明顯增強大腦功能,當一個人年齡逐漸變大,教育對大腦功能的影響還是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結果顯示,當接受較多學校教育的人到了老年,認知功能表現會比其他人來得好,且接受較多學校教育的人記憶力也會比較好。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人口學」期刊。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