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資料日期:2013年8月13日

 

多笑、睡好覺、多互動,聰明吃,腦袋更靈光。健康飲食、運動固然是維持腦部機能的重要方法,多笑、優質睡眠、與人互動,甚至靜下心來冥想都能促進認知、記憶功能。 

運動增加腦部的氧氣供應量,保護腦細胞,減少影響記憶能力的慢性病危險因子,深層睡眠則有助強化記憶。讀報、拼字遊戲或思考下棋策略或許是一般人認為能幫助鍛鍊思考能力的方法,但與朋友開心出遊也有助認知功能。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近期一項研究指出,社交愈頻繁的人,心智愈慢退化,與人互動就是鍛鍊頭腦的最佳方法之一,不妨參加社團,擔任志工,多與朋友聯絡。飼養與人互動密切的狗也不錯。 

心理學家丹尼爾·柯曼表示,多笑讓人的思考更寬廣,人與人的連結變得更容易。有時笑一笑自己的糗態也不錯,有時自己太緊繃,多笑一下自己,就能更加放鬆。 

看到一群朋友大笑,不妨湊近問問笑點在哪,另外多與幽默的朋友來往,逗逗小朋友,書桌上或螢幕保護程式上加入一些幽默的小語,都可以讓人笑口常開。 

此外,不妨考慮冥想、打坐,可降低壓力造成的生理不適,並增加腦部的「左前額葉腦皮質」的活性,該區域代表愉悅、平靜的感受能力。冥想也能讓大腦皮質增厚,促進腦細胞的連結,進而改善記憶。 

同時,飲食方面不妨留意下列幾項原則: 

適量補充含omega-3脂肪酸的天然食物

吃富含油脂的冷水魚,例如沙丁、鯖魚等,不吃魚的人可考慮堅果類、豆類,亞麻仁油或打碎的亞麻仁、南瓜子,以補充優良脂肪酸,促進腦部健康。 

節制熱量與飽和脂肪

過量的紅肉、全脂牛奶、奶油,高脂、高鹽醬料增加損害認知功能的風險。碳水化合物以五穀雜糧為主,節制精製澱粉。 

多蔬果

補充深色葉菜類如菠菜、蘿蔓萵苣及花椰菜、芝麻菜等,水果方面,香蕉、西瓜,杏桃等也不錯,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質豐富。 

喝綠茶

綠茶的多酚含量豐富,對腦細胞有保護作用,有助延緩腦化,維護認知與記憶功能。 

適量飲酒

儘管過量酒精毒殺腦細胞,但男性每天2杯,女性每天1杯的紅酒,似能促進記憶、認知功能,可能與其中的白藜蘆醇有關。每天飲用紅葡萄酒300cc(即兩杯)者,或有助降低膽固醇及高血壓,該物質同時可增加腦血流量。另如葡萄汁、蔓越莓汁及花生、新鮮的莓果都含有白藜蘆醇。 

不過,對於飲酒對腦部的影響,神經內科與精神科醫師態度較謹慎。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陳榮基教授提到,嗜飲啤酒、烈酒、紅酒者,腦中的海馬迴體積變小,不少喝酒的人常很難止於1或2杯,如難控制酒量,不如不喝。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名琪提醒,一般含有酒精的紅酒,仍需控制,民眾可以回想,如果曾一次喝下600c.c的紅酒,或200c.c威士忌、白蘭地,代表喝得太兇,如果持續未控制,接下來很可能產生酒癮。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聯合報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巫瑩慧
資料日期:2013年8月20日

預防失智症可以心智與認知訓練和體適能活動、社會參與,掌握「三多三動」,促進大腦功能活化。

多動腦:

美國芝加哥Rush醫學中心,7月初在神經學雜誌(Neurology)上發表,多動腦,可延緩大腦退化。這項長達6年的研究,追蹤調查參與者從兒童時期至老年的心智活動,並從其中294名身故後所捐贈的大腦解剖做比對,發現不論是在學校中的課外活動,或日常生活中的上圖書館查資料、閱讀書報、寫信、編織、攝影、玩樂器、歌唱或玩益智遊戲等,對活化大腦都有顯著的功效。尤其年紀愈大,還保持心智活躍的長者,延緩退化的比率可達32%。

另外,梅約醫學中心研究人員也呼應這項研究,如果能從兒童時期,就持續不斷活化腦力,進而貫徹終身學習。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不但可以累積聰明才智,在年長細胞開始退化時,也還保有足夠資源,不至於在老年時落入失智症的族群。

多運動:

談到運動對活化大腦的好處,要從1990年美國加州科學家以老鼠做轉輪運動的實驗說起。他們發現運動會促進大腦中掌管記憶區域的細胞增生,功能也跟著加強,從此開啟各項研究,探討不同運動對活化大腦的相關貢獻。

今年2月發表在「老年研究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運動如有氧舞蹈和快走,在每周兩次參與,六個月後,改善了70歲以上長者的空間認知和語言表達能力。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的另一組研究也發現,原本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測試者,經由體適能如舉重或肌耐力訓練後,在口頭記憶的相關測試,如陌生人的姓名、個人資料等,很容易就能回想起。

另外,美國學者Mortimer也在2012年6月「阿茲海默症期刊」中發表,太極拳和多互動可增進大腦容量。可見不同運動項目或社會參與,對促進腦部活化,會產生不一樣的功效。

研究也顯示,比較理想的運動狀態是:每周至少150分鐘或每次30分鐘以上,一周3至5次,而且不要侷限於一種運動。

多互動:

鼓勵參與社交或親友間的活動,如與家人和親友保持聯繫、在公園或公共場所和鄰居聊天、參與宗教或社團活動、加入醫療或社區的志願服務、安排旅行或聚餐等休閒活動,研究證實這些都可以降低罹患憂鬱和失智症的風險。

尤其是中老年獨居或退休的人,如果孤立自己,與社會疏離,得失智症的比率會高出2倍以上。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澳洲和新加坡等國都紛紛推動友善社區或醫院,用社會和專業力量,關注大眾身心健康。

多動腦、多運動和多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三多三動原則,而且是愈多愈好,並且要持之以恆。只要是能促進心智活躍、能享受其中樂趣、同時是個人體力所能負荷的,都是值得鼓勵的大腦保健方法。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

資料日期:2013年8月19日

平常壓力過大,小心影響記憶力。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王俊凱指出,當人長時間處於慢性壓力,又沒有適當排解壓力,很容易就會引起免疫力下降,身體便會產生發炎反應,而大腦也會受到波及,大腦負責記憶、調節情緒的海馬迴神經細胞就容易萎縮、壞死,患者因此較容易罹患憂鬱症、焦慮症。

王俊凱醫師表示,很多三十歲、四十歲求診患者擔心自己記憶變差是失智症前兆,事實上,三十歲、四十歲中年人很少會罹患失智症,多半是因為焦慮、憂鬱,或長時間處於生活壓力,導致記憶受到損害。當短期壓力事件一旦消失,記憶功能就會逐漸恢復正常。

雖然中年人很少得失智症,不過如果一直承受慢性壓力。等年紀越來越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王俊凱醫師舉例,像瑞典研究人員曾針對中年女性做研究,追蹤三十五年發現,長時間有慢性壓力的人往後得失智症風險會增加兩倍左右,研究涵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失智症疾病。因此適度調適壓力,應可幫助維持大腦健康。

王俊凱醫師建議,想要預防失智症,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有些研究顯示,年長輕度智能障礙患者若規律、持續進行跑步、游泳、跳有氧舞蹈等有氧運動,一年後大腦功能就可獲得改善。主要原因在於運動可增加大腦腦內啡濃度,使心情愉悅,且也會幫助釋放神經滋養因子,在這種情況下,認知功能便可逐漸好轉。

要預防失智症,飲食方面,最好多吃蔬菜、水果、自然食物,盡量不要吃人工食品、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千萬不要酗酒,平常在家可練習腹式呼吸法、冥想、禪坐等放鬆技巧,讓身心更加放鬆。

王俊凱醫師提醒,當發現憂鬱情緒持續兩星期以上,或一直睡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上班有壓力,下了班壓力、焦慮、憂鬱情緒還是揮之不去,可能就要考慮求助專業醫師。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125期  作者:朱芷君

資料日期:2011年8月

據研究,人僅僅意識到自身認知活動的5%,大部份的情感、行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並不知所以然,例如為何對某人一見鍾情、心情不好就亂買東西、或聽到一首歌突然流下眼淚。

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有辦法觀測大腦活動狀態,發現重量不過1公斤多一點的大腦,掌握著人類命運的鑰匙,人會變得更好或更壞,關鍵都在大腦裡,「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塑造的循環。

數百萬年來,人類祖先克服無數險惡的環境與挑戰生存下來。現代人的大腦,可說是經過無數次升級改良的精品,足以適應各種各樣的狀況,也具有解決問題的無窮潛力。

歸納整理對於大腦最新的研究與發現,你必須掌握幾個重點:正確理解大腦的運作趨向→善用啟發心智的方法→強化個人優勢,大腦就能幫助你發光發熱,成就最好的自己。

別再用錯你的腦

腦細胞會死,神經可塑性卻持續一生

人們常以為,聰明靈巧是天才的專利,事實上可能是你誤解自己的腦,它才無法盡情發揮。「成年人的大腦不能改變」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害得很多家長忙著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送去「開發大腦」,以為這樣能確保孩子的聰明才智。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克(Michael Merzenich)便是神經可塑性領域的頂尖翹楚之一,他研發的訓練軟體Fast ForWorld成功幫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改進認知功能,針對銀髮族鍛鍊大腦的軟體Brain Fitness Program Classic及InSight,則能改善老人衰退的記憶力、思考力和提高資訊的處理速度。

就算無法使用這些神奇的軟體,也可以磨利自己的大腦:記住,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要去學完全嶄新的、需要全神貫注才學得會的東西,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如果你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工作早已駕輕就熟,社交圈裡只有老朋友……很遺憾,你的大腦可塑性系統已經僵化了。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Norman Doidge)的忠告。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吧!它會用心智年輕來感謝你。

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要多挑戰它

「人終其一生90%的腦細胞都在沉睡,真正運用的不到10%」,這句廣告詞其實是一則沒有證據(甚至連來源都不清楚)的偽科學神話,卻誤導人類幾十年。

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大腦幾乎時時處於整體活化的狀態,例如你能邊讀這篇文章邊吃東西,就是大腦各個區域互相協調工作的結果。人的大腦為了生存絕不浪費任何能量,閒閒沒事幹的神經元馬上會被修剪取代,依據用進廢退的鐵則,大腦裡根本不會留著沒開發的腦細胞佔用空間。

多挑戰自己的心智,讓大腦神經元網路連結得更密集,才是真正的全腦開發。

兩個半腦要合作,不可能單獨開發右腦

「左腦重理性,右腦重感性,人類未知的潛能都蘊藏在右腦中,開發右腦可以大幅提升所有能力」這種強調右腦的優越性,似是而非的教養迷思,讓許多父母心甘情願把錢掏出來讓孩子去「右腦開發」。

但精密的腦部造影技術證實在嬰兒發展時期,大腦兩邊已能同時處理訊息,沒有所謂3歲前是右腦主導大腦,可用某種方法激發右腦活力,或6歲後優勢從右腦切換到左腦的說法。

大腦雖然的確分成左右腦,卻不是獨立運作,「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左手、右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作者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指出。

兩半腦間以胼胝體相連,協助左右半腦溝通協調,大腦的每項功能都需要兩個半腦通力合作。例如很多人以為欣賞音樂是右腦在主導,「右腦是對旋律很靈敏。但理解音樂結構變化(樂理)的能力,卻是左腦比較強,」中研院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教授解釋,左右半腦各有相對優勢,分工合作才能處理好任務。

胼胝體正常相連的狀況下,左右半腦訊息交流的速度非常快,「千分之一秒就傳過去了,」洪蘭指出,不可能單獨訓練左腦或右腦,「也沒有用左手寫字鍛練右腦這回事,」她強調。

高效學習6個祕密

在腦科學定義裡,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連結重組,形成新的迴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因此女孩子研究怎麼化美美的妝是學習,業務員想辦法提升業績是學習,甚至「在正確的時機說該說的話」都是學習。

學習深深影響人生各個面向,順著大腦特性栽培,神經元網路將更建構得更完善,宛如不斷開發擴建的新興城市。

1.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近50年,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密切相關。有些傳導物質能活化或抑制神經細胞,有些則能促進腦內特定的生化反應,加快學習的速度。化學傳導物質是否平衡,會影響學習的速度、記憶的穩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大腦運作就會失靈,」曾志朗指出。

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便是提升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當達成目標時,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莫名,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

而負責愈高層次任務的皮質區,神經細胞的多巴胺接受器愈多,「學會新事物、成功解決問題,都會讓多巴胺釋放,」曾志朗解釋,如此人才會積極突破困境、精益求精,不斷演化下去。

研究證實多巴胺會刺激大腦可塑性改變:行為開始→經過嘗試錯誤終於成功→得到成就感和報酬→多巴胺釋放快感湧出→固化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增強嘗試的動機→再次做該行為。

善用這個學習的良性循環,不分年齡、性格或際遇,誰都可以強化學習,重塑大腦。

■保持動機:達成目標、得到報酬的欲望,是促使人前進的動力。失去鬥志時,「尋找心中憧憬的前輩,效法他的一舉一動,可以幫助自己振作起來,」腦科學者、東京工業大學大學院知能系統科學協力教授茂木健一郎認為,模仿是大腦重要的學習方式,僅僅只是觀察他人的動作,前額葉運動區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活化,特別是愈欣賞的對象,愈能夠激勵自己見賢思齊。

而從小課題開始累積快樂的成功經驗,稱讚自己,會更有自信和動力克服難關。

■樂觀的威力:當人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及吻側前扣帶皮質(rACC)會活化,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更勇於行動。

專門製造巨大石油化學設備的日本日揮公司建設現場所長高橋直夫,30年來在世界各地負責建造石化設施,聞名全球石化界。目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現場管理高達7000多位各國員工,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麻煩,「笑著工作」卻一直是他的原則,「無論發生什麼困難,領導者都要像太陽一樣的開朗明亮,」他說。

笑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無所畏懼、絕不放棄的宣示,不但穩定軍心,「更容易釐清事情的脈絡,綜觀全局解決問題,」高橋直夫的經驗中,笑的作用不可小覷。

「裝笑也有相同的效果,」茂木健一郎指出,口角上揚做出笑的表情,和真心發笑活化的大腦區域相同,一樣能增加抗壓性,減少負面想法。

2.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當你了解運動和心智功能的關聯,可能會怨恨過去常蹺掉體育課,「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發展生子生物學家、《大腦當家》作者麥迪納(John Medina)指出,人類祖先平均一天要走20公里,支持大腦不斷演化的,「是奧林匹克比賽標準的身體。」

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還能增加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濃度,幫助神經元生長。常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能運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做作業,持續力較好。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兒童在上課前做5分鐘基本運動如手臂畫圈擺動,學習動機及效率都會提升。

麥迪納在辦公室放了一台跑步機,休息時不是喝咖啡而是走路,他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走路邊回電子郵件。也許你沒辦法像他做得這麼徹底,至少多利用午休時間散散步,幫助大腦新陳代謝順暢。在學習的空檔安排肢體活動,不但能紓解壓力,更可以活化身體狀態,不容易分心。

3.努力、好奇、放鬆有助創意

發明紅光二極體(LED),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家侯隆雅克(Nick Holonnyak),有天躺在浴缸裡泡著熱水澡,扭著捲髮想實驗時,覺得天花板的燈太亮了,讓他眼睛不舒服,想把光線調暗一點賓果!隔天他就開始研究調光器的組合配件。靈光一閃並不是天才的專利,人人都有潛力變成創意人:

■充分準備與練習:創造力不是一步登天,牛頓看到蘋果落下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他在頓悟之前,已孜孜不倦研究物理學,經常思考許多問題。

「基礎要先打好,」曾志朗認為,就像打棒球,練習愈熟練,身體各部位協調愈好,執行系統愈快達成自動化,監控系統才有時間思考、調整,舉一反三,處理球場上各種突發狀況。

「大腦每個單位時間的認知能量是有限制的,」曾志朗說,如果執行一般任務就佔去大部份資源,大腦就只會因循過去的做法,變不出新把戲。

■強烈探索的欲望:當發現新鮮有趣的訊息時,前扣帶迴(ACC)會將情報傳到前額葉大腦皮質(LPFC),由相當於總司令的前額葉大腦皮質,決定這時該活化哪一種神經細胞作出回應。「靈光乍現」就經常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強壯,因此能儲備豐富的資訊激發創意,反之事事習以為常,懶得一探究竟的人迴路便會弱化,自然沒有足夠的電力發光。

「要發揮創造力,必須不斷對世界發出疑問,」茂木健一郎建議,例如「真的是這樣嗎?」「這樣就夠好了嗎?」「自己還有什麼不足之處?」持續這樣的思考習慣,「一定會出現『啊!就是這個』的答案。」

■休息、放鬆讓好點子浮現:大腦持續處裡某個主題而過度使用時,會出現「饜足」的現象,「一直拚命想,神經系統反而被關住,想不出新東西,」曾志朗解釋,這時候不能再鑽牛角尖,要暫時放下去做別的事,出去走走、睡一覺,釋放被關住的神經細胞重新連結整理,過一陣子再回來或隔天起床,往往就有新法。找出能單獨放鬆、發想的場所也很重要,不管是浴室、計程車都好,「當大腦不會被太多不相關的情報干擾,好點子才容易浮現,」茂木健一郎提醒。

4.三方法幫大腦專注

從小我們就被叮嚀上課要專心,不准偷看漫畫、傳紙條。但人的注意力原本就有極限,「大約過了10分鐘,人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游離,」麥迪納博士指出。

要幫助大腦集中精神,維持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可以試試:

■分段落:不要貪心想把訊息一次囫圇吞棗,尤其對初次接觸的新知識,要有時間休息讓大腦消化。開會、簡報時如果不想看到台下昏沉打瞌睡,最好從基本的概念開始講解內容,循序漸進,效果會更好。

■要專心、不要一心多用:邊吃飯邊聊天這種自動化作業,對大腦並非難事,但邊開車邊講手機這種雙方都需要注意力的任務,就很容易出錯。如果一個人的作業過程一直被打斷,不只花更多時間才能完成,錯誤率也會提高50%。

■用情緒刺激當釣餌:大約每10分鐘左右,發現聽眾眼神渙散時,可以用和主題有關的故事或能引發情緒的事件,重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5.理解、圖像,有助記憶力

英國音樂學者克萊夫是腦神經醫學上的知名病人:他因病失去記憶力,不但無法儲存新記憶,過去的記憶也被刪除一空。神奇的是,記憶只能維持幾秒鐘的他,仍能駕輕就熟演奏樂曲,保有個人的風格。

人的記憶系統奧祕複雜,每個類型的記憶在大腦裡處理儲存的部位也不同,了解記憶系統特性,才能增加記憶壽命。

■分散比集中記得牢:例如一週後要考試,在一星期內10個不同的時段重複讀考試的內容,比起一口氣看10遍的效果更好。而需要記住的資訊,最好三不五時溫習一下,再加入新的相關資料一起思考,便不會學了新的卻忘了舊的。

■搞清楚訊息的意義:不明就裡死背的知識很難被提取出來使用,愈了解學習主題的意義,多結合真實的經驗和具體例子,訊息會自動被儲存且持續較久。

■善用圖片優勢效應: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比口語或文字更強。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視覺化、想像這些物體,或讓它們彼此產生互動關係(愈滑稽愈有用),會更容易回想起來。

■多練習:研究證實,將學習到的資訊反覆輸出練習,更有助大腦迴路的定著。抱著參考書猛讀,不如大量解題;對銷售員來說,要熟悉產品的專業知識,比起猛背資料,多向顧客做簡報能更快上手。

6.睡得好睡得夠,才學得會

對身體肌肉來說,睡覺等於休息,但對大腦來說,睡眠時依然有許多任務要做。在快速眼動睡眠(佔睡眠週期80%),大腦裡的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號彼此交談,忙碌程度不下於清醒。睡眠會影響人習得和保持新技能的方式,睡眠被剝奪的人,創造力和決策能力都會變差。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睡眠對「記憶的整序和強固化」很重要。學習、訓練之後睡一覺,可以讓作業的表現進步。熬夜K書雖然能暫時應付考試,知識卻無法進入長期記憶庫儲存,很快忘光光。

如何利用睡眠的力量?專家建議:

■小睡片刻:人在下午的一段時間,會經驗短暫的昏昏欲睡,「午睡時區(nap zone)很重要,我們的大腦在這個時段工作效率不好,」麥迪納博士指出,休息個30分鐘,可以提高午後的認知表現。

■了解自己的作息型態:睡8小時只是通則,每個人還是有個別差異,也會隨年齡而變化。了解自己睡多久感覺最好,依照自己的睡眠需求安排行程,效率會更好。

■讓大腦在睡夢中複習:例如為期兩天的教育訓練課各有主題,講者可以先在第一天把全部內容大略介紹一遍,讓學員透過睡眠強化記憶,隔天再深入講解。

 

(審稿專家: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延伸閱讀

《全腦與學習》,天下雜誌出版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天下文化出版

《大腦當家》,遠流出版

《樂在學習的腦》,遠流出版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作者:吳凱琳

資料日期:2012年6月25日

運動好處多,不僅對身體有益、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為你贏得高薪。      

根據《富比世》雜誌報導,克里夫蘭州立大學(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瓦希里歐斯‧柯斯提斯(Vasilios Kosteas)的研究統計顯示,一星期運動三次以上的人,薪水平均較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多出將近10%。即使是運動次數少到一個月只有兩三次,平均薪資也比完全不運動的人高出5%。

柯斯提斯所指的運動包括慢跑、有氧體操、騎自行車、游泳等。

近幾年已有多項研究顯示,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提高工作者的專注力、工作能量與創意,同時可有效的減緩心理壓力。另外,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運動科學家的研究,運動對人類大腦有5大助益:

1.強化記憶力。

2.延長專注力時間。

3.提升決策技巧。

4.促成大腦新的神經細胞的生成。

5.強化多工處理的能力

因此,擁有運動習慣的人,通常也能有較好的工作績效表現,自然有更多機會坐領高薪。

相反地,長時間久坐可能危害個人健康。根據統計,長時間坐在辦公桌的人,有助於於燃燒脂肪的酵素分泌將大幅下降90%,卡路里消耗的速度減緩為每分鐘只消耗1卡路里,而且久坐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擁有運動習慣的人的2倍。

事實上,運動並不會花費你太多時間。只要每星期至少有3天的時間,每天運動30分鐘,便能達到運動效果。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