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黃本真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3年12月13日

許多剛為人父母者一直被是否送小孩至雙語托兒所,甚至雙語幼兒園所困擾,而且不同的語言專家對此的看法差異也大,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語言專家提供了實用且有研究根據的建議,他們認為,多語言學習攸關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多種語言的學習環境,是教導孩子有效學習他種語言的先決條件。

據報導,作者舉自己18個月大的男孩為例,他在3種語言環境下生長,仍處於幼兒學語前的階段,如果他的要求無法立即被瞭解和滿足,很可能迅速變成刺耳的尖叫聲,但令人欣慰的是,其認知能力並未落後。而語言能力發展稍晚些,主要有兩項成因,第一,他是男孩,另一項因素是他每天被3種語言包圍,家中是英語和丹麥語,托兒所則整天聽德語。

讓孩子容易混淆的是,這三種語言關係密切,例如,麵包是Bread, Brot or brød? 蘋果為Apple, Apfel或æble ? 房子是House , Haus或hus? 原本講的是單純的英語單字,現在周遭大多是德語,這意味著3種語言一直都環繞著他。

兒童在雙語或多語環境成長往往顯現出近似的結果。早期他們會把各種語言混合運用,錯誤地引用其中一種語言的詞彙,說的卻是另一種語言的語法。譬如,他們會說「碰觸吉他」(Touch the guitar),而不是「彈吉他」(Play the guitar) ,但是這些問題很快便會消失。在3或4歲時,孩子就能確實地將不同語言區分清楚,知道運用何種語言跟誰說話。那時,他們說話流利的程度,往往令成人語言學習者羨慕不已。

許多家長以為,學第二種語言會干涉母語的發展,以及其他重要語言的學習,這種想法是大大落伍了。少數研究表明,雙語學習者在早期階段,較單一語言者更會抑制各種語言的詞彙容量。但其餘的研究並未發現講兩種語言會有詞彙量不足的困難。而單語或雙語字彙量的影響,是由教育、社會經濟地位、閱讀及寫作習慣等重要因素所決定。其次,極少的證據表明,孩子雙語教育會傷害孩子學習母語。

相反地,學習兩種語言的好處是強大且持久的。7個月大的雙語教育幼兒較單一語學習者,更能勝任「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任務要求,如排優先順序並規劃複雜任務,轉換思維的速度都略勝一籌。這是因為監測兩種語言的運用本身,就是一種執行功能的訓練。

研究也顯示,雙語的訓練也是掌控社會經濟地位的因素,事實上,貧困家庭中生長的雙語兒童,長大後獲得社會上的益處已被證實。最後,其效果也是終身受用的,一般而言,會雙語的老人阿茲海默症發病後,其事情處理能力也較只會單一語言者還要出色。

報導說,在家雙親說共同母語的家庭,更顯得不足。如果孩子的母語是英語,另一位是講不同語言的父親,孩子又生活在講英語的國家,而父親又不嚴格要求孩子講自己的語言並進行交流,孩子的第二種語言能力就會迅速萎縮。這是「一位家長,一種語言」(one parent, one language)語言學習理論的根本,更是許多雙語家庭必須遵循的原則。依據這一理論,學習雙語環境的一致性是大腦學習的重要條件。

語言研究學者格羅斯讓(François Grosjean)說:「有須要這樣做才是重點。」換言之,每一種語言孩子必須經歷日常單語的學習環境。如果日常生活中,學校、旅遊、祖父母沒有講第二種語言的機會,孩子們十分善於判斷是否值得繼續講這種語言,或者直接讓它消失。他建議,在家裡說一種,在家以外的地方講另一種語言。

環境和時間並不總是站在家長和教師的這邊,愈早教兒童學第二種語言,他們會掌握得更好。挪威已經推出孩童入學第一年上英語課,丹麥也很快跟進。這些國家與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家的語言環境大相逕庭,他們的語言種類非常少,並明瞭語言能力攸關著孩子未來的競爭力。這些都有顯著的證據,證實雙語學習等同心靈訓練,帶給孩子終身的優勢。


(責任編輯:林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