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家如何用生物科技的技術來證明了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的相關論證?

請看以下的說明。

心理學家將記憶分為:

瞬間記憶(工作記憶):外來的訊息刺激在感官短暫的停留;若這些訊息沒有被注意、分析、轉換成為短期記憶,這些訊息會在2-3秒內很快消失。大腦及感官可以處理的瞬間記憶容量很大,因為忘得超快,所以不會對大腦造成負擔。

短期記憶:在大腦可以維持的時間約在30秒至兩天,容量很小,一般認定為7+-2。

長期記憶:維持時間大約幾天至幾個月,容量沒有限制。

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上面各種記憶的分別,短期記憶甚至長期記憶都還不是學習者所想要的,學習者想要的是不會再遺忘的「永久記憶」。

我們用大腦的神經元的變化來解釋各種記憶的變化。

知識情報經過學習之後,大腦會有相對於這個情報的記憶的一組神經元的突觸連結,這就是記憶;這組神經元突觸若是在一段時間裡沒有受到再次的刺激(也就是複習),這組神經元的突觸連結就會衰退,而導致所謂的遺忘;因此,依據記憶遺忘的速度,就會將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

現代科學家已經證明,要將學習過的情報轉換成為永久記憶,需要的時間大約是2年之久(1)

要形成永久記憶的條件就是,讓知識情報在大腦形成「瞬間記憶」,接著經過思考之後,轉換成為「短期記憶」;之後經過幾次的複習,再轉換成為「長期記憶」;之後,要維持長期記憶的時間延續2年,讓這組知識情報對應的神經元突觸連結會生成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固化這個連結,因此才能生成所謂的永久記憶。

註:在許多心理學或討論大腦科學的文戲中,對於瞬間記憶、短時記憶及長期記憶的定義不盡相同。大腦中的記憶狀態事實上無法定義其明確的區別,各家的定義都是為了強調遺忘的程度。在其他文章中,讀者可由上下文之含意自行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