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腦力 (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安妮/澳洲雪梨報導

資料日期:2014年02月28日

澳洲人現在比以往壽命更長、更健康。美國來訪的神經系統科學家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博士告誡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定期鍛練大腦,這可以防止衰老等健康風險。

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梅策尼希博士是加州大學神經科學榮譽退休教授,近日到訪澳洲。他警告人們步入老年階段後需要保持機體機能的健康,他說:「85歲的時候大約一半人需要持續的照顧,所以必須考慮維護我們的機能和能力。」

梅策尼希博士在訪問南澳時表示,過去一個世紀的醫學進步已經極大地提高了人口的平均壽命,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大腦功能。他的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做身體和 精神鍛練的人,在退休很久後都能保持健康的機能。研究人員們正在針對老齡人口進行一個大的實驗。他說:「我認為讓大多數人保持大腦健康、使大腦健康跨度可 以和壽命相等是可以實現的。」

梅澤尼奇博士說,他的澳洲朋友李普曼(Rex Lipman),現在90多歲,仍然在工作。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李普曼先生每天打兩次網球,還花時間鍛練大腦,做在線謎題和找答案智力問題。梅澤尼奇說: 「這鍛練了大腦的神經元,使其運動。認知反應的喪失是由於神經元不再像我們年輕時那麼健康和成長,(老年時神經元)變得僵硬,所以我們聽不到、看不到、或 者品嚐不到味道。」

梅澤尼奇稱李普曼是「一個澳洲之寶」,並稱讚他熱情宣傳定期進行大腦運動的好處。

(責任編輯: 堯寧)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中央社倫敦綜合外電報導

資料日期:2013年11月12日

不喜歡運動的準媽媽,如果知道在懷孕期間運動不僅對母體有好處,還能讓寶寶大腦發育更好,有沒有更增加運動的誘因?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孕婦運動有助提升胎兒大腦發展,而且每週只要3次的20分鐘動,就會有效;而且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正面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研究團隊說:「鑑於只要在孕期運動,就能影響孩子的未來,我們樂觀認為,這項研究成果將鼓勵婦女改變健康習慣。」

研究人員要求10位孕婦每週至少從事3次會微喘的運動,平均幾乎每週達到近2小時,包括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或游泳。

另一組孕婦則不做運動,每週的中等程度活動約10分鐘。

待寶寶出生後,研究人員讓寶寶戴上有超過100個電極的儀器來評估大腦活動。這項儀器不會讓寶寶感到不適。

當寶寶在媽媽大腿上睡著時,持續播放尖銳噪音,這種噪音有時會被第2種聲音打斷。

研究人員發現,母親在懷孕期間有運動的寶寶,能分辨兩種不同聲音,這是大腦成熟與發育較快的徵兆。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母親運動有助胎兒大腦發展,可能原因是運動能增加供氧量,另外可能也會增加促進大腦發育蛋白質BDNF的製造。

專家在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年會上指出,先前研究獲得的結論是,懷孕期間運動能改善嬰兒的智商與字彙,直到至少5歲以前都有正面影響。

其他研究也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運動量較大,小孩長大後心臟功能可能也較佳。(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韓婕/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4年03月12日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人腦中有良心所在區域。所謂的「側額葉極」(lateral frontal pole)是人類大腦獨有的,這個良心區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它是與生俱來的,它對我們作出的決定承擔責任。

英國科學家邀請25名志願者參與研究,比對25隻猴子的大腦。在研究中,科學家對志願者的額葉皮層進行掃描,同時對比猴子的大腦皮層掃描圖,結果發現,猴子的這一區域由11個部分構成,而人類的該區域則由12個部分組成。

牛津大學的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精元科學雜誌(Neuron)上。

這個腦腹側額葉皮質區是參與許多的認知和語言的最高區域,並且只存在於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

這個被科學家發現新區域,監控人類大腦做出的決定,並尋找可能的其它更佳決定的方法,同時認知自己的錯誤。

這項研究的組織者拉什沃思教授(Matthew Rushworth)說:「我們找到了人腦特有的那個區域。」這一被稱為「側額葉極」的大腦補充區域,能夠幫助人們分辨好壞,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經受良心的譴責。這個區域就位於眉毛上方。

拉什沃思說,這一監控區域,被形容為善良而堅定的權威聲音,告訴我們,仔細考慮自己做了什麼,我們未做的是多好的選擇,所以將來千萬不要再做。

牛津大學科學家起初並未意識到,他們找到了人類大腦中的良心位置。

有些人認為,道德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如同我們身體的一部份,判別行為好壞的標準。

有趣的是,人類大腦中這部分區域的大小不相同,一些人的該區域像核桃一樣大,一些人的該區域則像橘子一樣大。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鄧振梁/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4年03月07日

一篇最新的研究表明,吸菸過多的年輕人,比吸得少的年輕人,頭腦的結構有明顯的不同,這暗示年輕人抽菸過量就會改變大腦結構。

路透社報導,該研究資深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的倫敦(Edythe D. London)還表示,在一項動物青春期研究中發現,尼古丁會殺死並傷害腦細胞。

她與UCLA的研究小組用核磁共振研究對比了42位從16到21歲的大腦,研究它們對抽菸的歷史與渴求。18位受試者是吸菸者,他們通常從15歲左右開始吸菸,平均一天六根香菸。

這篇刊登在《神經心理病理學期刊》(journal 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上的報告稱,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大腦沒有明顯的不一樣,但吸菸較多的人大腦皮質島葉(Insula)比較薄,這是專司決斷的區域,尤其是右大腦皮質島葉。

先前的研究發現島葉在香菸依賴上扮演重要角色,是腦部尼古丁受體最多的一個地方。

研究也發現島葉較薄的人對香菸倚賴性比較重,比較渴望抽菸。他們的研究也受到香煙公司萬寶路(Marlboro)與維珍妮涼煙(Virginia Slims)的贊助。

倫敦表示,在美國,18到25歲的年輕人有最高比率的吸菸率,約30%。在此年齡的青年腦部還在發育,在這非常時期如果產生神經生物方面的改變會促進之後香菸的倚賴性。島葉結構的改變會影響未來抽菸的倚賴性與其他物質的濫用。

她說,暴露在香菸的時間越長越會讓自己對香菸倚賴。抽菸越早越不容易戒掉這習慣,也就越容易有較嚴重的健康問題。

未參加這項研究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物質濫用研究員納克維(Nasir H. Naqvi)博士表示,也有可能是島葉先產生改變,才產生後來的香菸倚賴,唯一可證明的辦法是,比較一群從未吸過菸的青少年,追蹤一段時間後,看看誰開始抽菸,然後再與從未吸菸的青少年比較。

納克維博士研究後表示,島葉是驅動沉癮的地方,像汽車的油門一樣,同時它也主導人們的決斷,就像汽車的煞車一樣。他說,「因為重菸癮者島葉比較薄,有可能是好比煞車比較差,比較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癮好。」

他進一步表示,「關鍵點是看戒菸的話是不是可逆性反應,或是問題仍然存在。但是很少研究是戒菸後腦部的變化是如何。我們知道的是,一旦你對抽菸上癮了,戒菸後就仍是很容易繼續抽菸,即使已經戒斷了好幾年了。」

研究大腦可塑性的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協會(Max Planck Institute)人類發展機構研究員庫恩(Simone Kuhn)認為,這項研究有趣但範圍太小,尤其是年齡層範圍。

庫恩說,人在16到21歲額葉前部的改變是非常巨大的,這會讓研究比較困難一點,雖然我非常同意青春期腦部結構影響是十分有趣的題目,可以讓我們建立反吸菸的活動,有強力的科學佐證證明此事。

(責任編輯:張東光)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

資料日期:2014年3月24日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人員認為,長時間承受心理壓力,往後很容易產生情緒、心理疾病,特別是創傷所帶來的壓力,更可能引起焦慮、情緒失調問題。研究顯示,大腦灰質、白質要處於平衡狀態,身心才會健康。而維生素B群、硫等營養成份可增強大腦抗壓能力,大腦遇到壓力時,這些營養成份可幫助大腦恢復平衡、健康。

大腦灰質位於大腦神經原當中,白質則是幫助神經原訊號傳遞,當一個人承受慢性壓力時,大腦白質就會增多,而神經原會變少,此時大腦連結就會出問題。 

研究人員解釋,大腦連結如果很順暢,遇到恐懼來襲,反應就會變得比較快,也較能對抗壓力。但如果大腦前額葉皮層連結不是很順暢,對抗壓力時,反應就會變慢,此時大腦工作就會受到阻礙,導致壓力反應變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一些身心疾病,記憶、學習能力也都會大受影響。 

若想要保護大腦,避免壓力進一步傷害大腦,除了舒壓,也可攝取Omega-3脂肪酸,幫助維持大腦功能。像鮭魚、鮪魚、鯡魚、鯖魚等富含油脂魚類,以及杏仁、核桃、橄欖油等都含有Omega-3脂肪酸。 

此外,抗氧化營養素也能促進大腦健康,增強大腦抗壓能力。舉例來說,像維生素B群、天然食物中的硫成份,都能讓大腦功能趨於平衡。波菜、芥藍、蘿蔓等綠色葉菜類蔬菜就含有維生素B群。大蒜、洋蔥、花椰菜、蘿蔔、蘆筍、高麗菜則含有硫,可維持大腦氧氣平衡。櫻桃、莓果類食物中的營養成份也都能幫助抗發炎,進一步紓解大腦壓力。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表示,像運動、找談得來的親朋好友聊聊天都是很好舒壓方式,一旦出現身心症狀,千萬不要忌諱就醫。有些人會想透過抽菸、喝酒舒壓,抽菸、喝酒雖然可以讓緊張情緒暫時獲得紓解,但不抽菸、不喝酒時卻可能產生戒斷症狀,不但情緒會更加焦慮,抽菸、喝酒還會對身體造成壓力,因此不建議用抽菸、喝酒舒壓。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資料日期:2014年3月 25日

人總是遺忘一些事情,這可能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

有些人擁有圖像式的記憶,不會忘記非常細節的事務,但有這類「天賦」的人常不覺得有太多好處,重複想起一些事情的細節對有些人來說反而痛苦。

不過,真正擁有圖像式記憶的人寥寥可數,專家認為可能是演化過程中大部分人類自然發展出會遺忘的能力。人腦自動清空不重要的記憶,如果這個機能受影響,大腦反而易出現紊亂。

人類大腦只儲存必要的資訊,其餘的資訊會隨著時間而被遺忘。科學家發現在分子生物學層次,msi-1蛋白調控記憶喪失。這個蛋白與大腦中突觸連接的功能有關。在大腦中信號從一個神經元被傳送至另一個神經元。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可調控遺忘過程的分子,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細胞》(Cell)上。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腦部內有不同的機制,一種蛋白可刺激神經突觸生長,有助維持記憶;另一方面,msi-1蛋白抑制這些突觸的穩定性,加速記憶刪除。兩種蛋白之間維持平衡對於記憶儲存相當重要。換言之,大部分健康民眾的記憶儲存與喪失處在微妙的平衡狀態。

藉由嗅覺實驗,研究人員分析缺乏msi-1蛋白的線蟲學習能力。實驗顯示這些線蟲擁有一樣的學習能力。然而隨著實驗時間的延長,科學家們發現缺乏這個蛋白的線蟲不容易遺忘。

為了維持正常腦部功能,人類大腦不僅要有儲存能力還要遺忘,這是一項自然的生物機制:通過刪除記憶將不必要的資訊去除,神經系統得以維持正常。破壞此過程可能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相對來說,也有科學家思考msi-1蛋白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試圖進一步研究,從中思考治療方法。

記憶儲存有其自然機制,精神科醫師黃名琪指出,如果接觸有害物質,中樞神經出現異常,就會呈現為記憶力退化、思考與反應遲緩、情緒或精神障礙。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記者:林宜靜

資料日期:2014年3月 25日

女明星即使演技再好,但如果不是發出真心,也是會被眼尖的影迷抓包。但據研究指出,除人眼觀察,其實人類的大腦也能判別,這個人是否是真笑還是假笑。

你真的不能假笑!為應付上司的無聊笑話,有些上班族在工作場合不得不假笑,但假笑也是會被抓包的。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倫敦大學皇家霍洛韋學院心理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發自內心的笑聲和虛情假意的笑聲時,大腦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反應。

研究人員招募一批志願受試者,讓他們聆聽放在YouTube的影片中的開懷大笑聲,並監測受試者聽到笑聲其大腦的反應。同時將受試者聽到真笑時的大腦活動與聽到假笑時的反應作為對比。

測試結果顯示,受試者在未被告知測試目的的情況下,能夠下意識地分辨出假笑聲。研究分析,人類大腦對於笑聲中所隱含的社會和情感訊息非常敏感,如不是發自內心的笑,大腦能自動判別,更神奇的是大腦也能判別我們是否正在被嘲笑。

除大腦能判別,其實用眼睛仔細觀察也能察覺,藉由臉部肌肉分辨真偽。如眼睛和嘴巴表達的情緒是不同時,人可以是否快速偵測這衝突。

雖說假笑可能會穿幫,但不管是真笑、假笑對人體健康還是有益的。過去有研究證實,大笑可以減增強人體40 %的免疫系統。反觀「不善於微笑的人」的人,可能易早死,但假笑的人還比沒有微笑的人平均能多活2歲。

笑與不笑之間,都有大學問,但微笑畢竟是人類共通的語言。一個小小的無聲舉動,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帶來好心情。試著微笑,強迫自己這麼做,練習久了,就能打從內心,真誠微笑。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謝于涵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4年03月19日

根據Spine-health網站的調查,有63%的民眾每天睡眠時間約6小時或更少,比正常需要的睡眠少約1.5小時。上班族要維持好的工作狀態,中午 小睡約20分鐘是很好的辦法。 午睡可以讓你的身體和精神重新充電,讓你整天充滿活力完成工作。對個人和公司來說正是雙贏。

午睡讓你上班更有效率

當你需要從事重要的簡報,跟客戶開會;或是參加學術考試,長途開 車,運動比賽,解決複雜的問題等高壓力工作時,短暫的午睡可以帶來多重的好處。研究發現,午睡可以提高工作生產力,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及帶來好心情。 NASA的睡眠研究發現,每天午睡只要26分鐘可以提高34%的生產力。對於從事多工的上班族,午睡更可以增加工作記憶,減少疏失。

你可能活得更久

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午睡的人有超過30%較不可能死於心臟病。午睡也能降低血壓。

許多名人有午睡的習慣

反 對午睡的團體可能會說:上班那麼忙,哪有時間睡午覺。其實,歷史上一些名人,例如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湯姆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拿破崙(Napoleon)、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這些對人類文明有重大貢獻的名人,他們都有午睡的習慣。

二次大戰期間,擊敗希特勒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炸彈如雨點般落向英國本土時,他照常打盹,結果贏得了這場艱困的戰爭。邱吉爾在他的回憶錄提到:自然界沒有要人類從早上8點鐘忙到半夜。即使只有20分鐘也足以讓你活力十足,煥然一新!

午睡符合自然法則

絕 大多數哺乳動物白天都睡很少。人們在午後感到疲累,注意力很難集中,以至於很想睡覺是很自然的反應。 現在社會一天只給我們中午時間休息是有道理的。 著名的睡眠研究學者威廉迪門特(William Dement)在其書中提到:「順應自然的規律,成人中午睡午覺也許是為了避開正午的太陽。」

據Salk Institute生物學的研究,午睡可以讓頭腦整天保持良好的狀態,反之,腦部活動力會下降。疲勞是造成每年生產力損失的因素之一,當上班族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家時,發生車禍的風險更高。

午睡小常識

午睡的目的是要在有限的時間恢復體力和精神。大多數上班族能有的午睡時間大約是20-30分鐘。 這段時間足夠讓身體完成兩個睡眠循環,但不會達到深層慢波睡眠,這剛好能提供身心適當的休息和放鬆。

如果午睡超過30分鐘,在30-60分之間醒來,則會有睡眠慣性產生,精神和視覺反而有難以集中的不適感。

當然,能夠有1-2小時的午睡,讓你可以完成完整的睡眠循環達到深層慢波睡眠和REM狀態(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此時醒過來的人通常精神飽滿)是非常棒的。但在上班時間很難有如此奢侈的待遇。專家建議,可以利用週末安排在家裡進行。

午睡時間的多寡因人而異,剛開始時可以嘗試多種時間長度的睡眠,找出最適合自己最能提昇效率的睡眠時間。

現在已經有一些公司如耐吉(Nike)和谷歌(Google),提供場所給員工們小睡;日本企業如豐田汽車也不再反對員工午睡,認為午睡有助於下午工作更全力以赴。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有遠見的公司跟進。

(責任編輯:宋惠)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聯合報 記者:施靜茹

資料日期:2014年2月 26日

你家小朋友一天睡幾小時?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國內三到六歲幼兒,每天平均只睡九小時廿六分,遠低於美國幼兒;專家說,幼兒睡不夠或太晚睡,專注力會不佳,而且容易長不高。

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駱明潔問卷訪問一千兩百名公私立幼兒園三到六歲幼兒家庭照顧者,了解幼兒睡眠狀況。

結果發現,小朋友平均夜間睡眠時數九小時廿六分,只有一成一睡超過十小時;能在晚上九點以前就寢的,只有近一成七。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駱明潔指出,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三到五歲幼兒應至少睡十一到十三小時;五到十歲,應睡十到十一小時,否則容易專注力不集中,且可能出現攻擊他人等行為。

與國內過去類似研究相比,這次研究顯示,台灣幼兒睡眠時間愈來愈短。駱明潔指出,與3C產品及國內廿四小時商店盛行不無關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楊晨指出,孩子青春期前的長高與否,生長激素扮演關鍵角色,運動後和深夜熟睡時都會分泌;尤其晚上九時到深夜三時是分泌高峰期,這段時間若清醒,生長激素就不易分泌。

駱明潔指出,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全,中午可小睡一小時,避免下午打瞌睡,且不應讓孩子吃消夜。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

資料日期:2014年2月 25日

「明明想喝拿鐵咖啡,怎麼會買美式咖啡?」許多人常有類似的經驗,行為與想法不符,若是無傷大雅的小事,還能以「健忘、大腦老化」揶揄一下自己,但若是涉及公司業務往來,可能淪為被炒魷魚的夢魘中。想讓大腦保持思緒清晰?營養師建議多吃富含花青素的紫色蔬果,例如茄子、藍莓,可讓人頭好壯壯,學習與工作一級棒。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佔總體積的2%,卻會銷耗掉一天能量的20%。若要保護大腦、預防操勞過度,最重要的是要從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著手,減少破壞腦細胞的因子、增加防護因子。
超級植化素!花青素3大功能
大千營養師營養室營養師許詠翔表示,近年來熱門的植化素(植物營養素)即有此保護腦力的特殊能力,其中又以「花青素」最為重要。花青素是「生物類黃酮素」家族的一員,研究發現其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不僅可延緩人體老化,還具有增強腦部的保護功能,堪稱為「超級植化素」。

1.讓頭腦變年輕:

美國農業部的一項實驗指出,如果給年紀大的老鼠吃大量藍莓,則這群老老鼠的協調及平衡感會得到相當大的改善,且短期記憶變得更好,相反的,吃其他花青素含量低的蔬果,則無此現象。而藍莓之所以有護腦的功能,應歸功於花青素的抗氧化及抗發炎功能,可以對抗自由基及感染源攻擊腦部,讓腦部保持在年輕的良好狀態。 

2.增強氧化力作用:

當自由基在體內橫衝直撞破壞細胞構造時,如果有過多的鐵離子存在,其破壞能力將更加提升,而花青素可適時的抓住這些過多的鐵離子,緩和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此外,花青素也能減少體內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E或維生素C的消耗。

3.具抗發炎作用:

當我們身體受傷或受到感染時,會產生發炎反應,引起紅腫熱痛的不適症狀。發炎反應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身體會合成「前列腺素」,通知免疫系統以觸發反應,而花青素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減緩發炎反應,發揮類似止痛藥的功能。

此外,許詠翔營養師表示,花青素另有預防糖尿病發生及視力衰退、強化微細血管等作用,可說是多才多藝的營養素。而常見富含花青素的食物,除了藍莓以外,其他還有黑莓、櫻桃、草莓、葡萄、紫色高麗菜、茄子、紅色石榴等。

【護腦食譜1:藍莓百香果飲】
材料:藍莓80g(約1/2碗)、百香果1顆、開水200c.c.。
作法:剖開百香果取出汁液和種籽,與藍莓及開水一起放入調理機打勻即可。
小提醒:藍莓含有豐富的草酸,有腎結石或膀胱結石的人不宜多吃。

【護腦食譜2:鮪魚醬茄子】
材料:茄子3條、鮪魚罐頭(小)1罐、大蒜4小瓣、醬油、糖、蔥末少許。
作法: 
大蒜剝皮、切碎,備用。
將茄子放於電鍋蒸熟。
熱鍋後,倒入鮪魚罐頭、大蒜、醬油、糖拌炒,製成鮪魚醬。
再將鮪魚醬淋於蒸熟的茄子,最後灑上一點蔥花即可。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

資料日期:2014年2月 2日

如果想要大腦更健康,讓記憶力更好、專注時間更長,就得慎選食物。

大腦重量大約一千三百六十公克,在全身體重當中,所占比率不高,不過一天所攝取的熱量有百分之二十是供應大腦所需。因此飲食要健康,才能使記憶力、思考能力變得更靈光。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想要提升專注力,就要讓大腦細胞通訊暢行無阻,而這些大腦細胞需要氧氣、血糖供應,才能發揮效用、傳遞訊息。因此保持大 腦專注力第一步就是每天都要攝取足夠熱量,且熱量攝取要盡量穩定。光是這樣還不夠,神經纖維也要健全,神經細胞才得以順利傳達訊息。

這些神經纖維細胞就好像電線一樣,外面包覆「髓鞘」,訊息才得以流通,Omega-3脂肪酸可幫助建構、維持「髓鞘」功能健全。像比目魚、鮭魚、鯖 魚、鮪魚、鱒魚等富含油脂魚類與核桃、南瓜、亞麻籽等食物都含有Omega-3脂肪酸。若規律食用這些食物,或以核桃、堅果類食物做零食適量食用,有助維 持專注力。

醫學博士史提芬‧普拉特在醫學網站指出,像堅果、種子類食物都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E濃度較高,年紀大的時候認知能力較不會退化。像葵花子、榛果、芝麻、杏仁、花生、腰果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若需要限制鹽分攝取,最好選沒有添加鹽分的堅果產品。

另外,像燕麥、全麥麵包、糙米等食物則可以降低心臟疾病風險。普拉特表示,身體各器官都仰賴血流供給養分、氧氣,若能讓心血管系統更健康,包括大腦等各器官血流就會更順暢。

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網站資訊,對大腦健康有利的飲食習慣多半也能降低糖尿病、心臟病等風險,脂肪、膽固醇攝取量低一點且營養要均衡。像蛋白質、醣類食物都不可偏廢。除了健康飲食,要合併運動、心智訓練活動,還要多參與社交活動,如此才能提升大腦健康。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也提醒,體重管理對大腦、身體健康都很重要。一項長期、含括約一千五百名成年人研究發現,中年肥胖的人老年罹患失智症機率會增加約一倍。有高血脂、高血壓問題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六倍之多,養成長期飲食習慣、適量飲食會比短時間節食更為有利。

平常飲食也最好減少脂肪、膽固醇攝取量。很多研究發現,大量攝取飽和脂肪、含膽固醇食物,動脈血管較容易塞住,也較容易得阿茲海默症。不過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HDL)則可以保護大腦細胞,若使用橄欖油等多元、單元不飽和脂肪,以烤箱烘烤代替油炸,大腦較不會受到傷害。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表示,一般來說,顏色較深的水果、蔬菜通常含有較多抗氧化物質,像甘藍菜、菠菜、花椰菜、紅色甜椒、洋蔥、玉米、茄子等蔬菜都含有不少抗氧化物質。水果方面,像梅子、葡萄乾、草莓、李子、橘子、紅葡萄與英糖等食物也都有很多抗氧化營養素。

有些維生素營養素或許對維持大腦健康有幫助。有人認為,維生素E或維生素E加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B12加葉酸可能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機率。如果採用維持大腦健康飲食,就能多攝取這些維生素,有的微量元素可幫助身體更有效率使用這些維生素營養素。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實習記者:張瓊之

資料日期:2014年2月12日

現在的社會裡,人們因工作、生活的繁忙,外食族逐漸增多,但長期外食的你們是否攝取過多不營養的食物?而你們的孩子是否也因為外食而食入過多的垃圾食物?

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長們,別再讓你的孩子吃垃圾食物了!因為根據澳洲阿德萊德大學2012年調查發現,2歲以下幼兒,愈常攝取豆類、蔬果的兒童智商愈高,反之常攝取高油糖鹽食物的兒童,則智商愈低。因此,為了你的孩子著想趕快把高油糖鹽的食物遠離他們吧。

注意!飲食習慣與智力有關

本 調查指出,從小的飲食、智力發展與肥胖有密切相關。吃愈多垃圾食物,不但阻礙孩子的智力發展,更影響學習能力,針對1萬3978位兒童的飲食狀況,並在8 年後追蹤7097位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幼童在2歲前有哺餵母乳、多攝取豆類、水果,比吃零食、飲料、醬料等高油糖鹽類食物的兒童智商高,所以, 家庭所提供的飲食營養品質,可能影響兒童的腦部和智力發展。

不僅如此,國內的國民營養調查也顯示,國小學童多攝取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學習力可提升3至5倍,而喜歡高油糖鹽食物,或是不喜歡吃蔬果、奶類等食品的國小學童,學習不良的現象約高出1.8倍,若以上2種狀況都有的學童,更高出約2.8至4.8倍。

密碼53100 讓你的孩子頭好壯壯

許多高油糖鹽的食物營養成分不足,熱量卻很高,不但會造成肥胖,更增加腸胃負擔,易使學童上課時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學習力變差。

針對此衛生局提出一組美體密碼53100,不但可幫助小朋友,也可幫忙自己維持理想體重:

5:天天「5」蔬果,建議每餐至少要攝取自己一個拳頭大小份量的各式蔬菜與水果。

3: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

1:每週至少量「1」次體重,隨時注意體重變化。

0:不吃油炸物、肥肉(皮),食物經過油炸或油煎會增加約3倍的熱量,很容易增加體重,建議一週不超過1次油炸品較為理想。

0:不喝含糖飲料,建議不提供改以白開水或無糖飲料最理想。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欣傳媒  編譯:高宜汝 

資料日期:2013年 12月 26日

與台灣早餐店四入林立的情況不同,日本人的早餐選擇往往是超商、超市買一買就擋一餐。但在早餐又貴又吃不飽的情況下,許多日本大學生選擇省掉早餐,直接改吃早午餐或午餐取代。

不過,近期不少科學研究中顯示出不吃早餐的習慣一旦養成容易造成學習效率不彰,記憶力、專注力衰退的情況。為了讓學生培養吃早餐習慣,日本立命館大學自十月底進行短期實驗,於學生食堂中導入最新早餐制度,以日幣100圓(約台幣30元)提供原價日幣260圓(約台幣75元)的早晨套餐。

雖然是便宜的低價早餐,但菜色卻一點也不馬虎。熱騰騰的白飯配上暖呼呼的味噌湯,以及烤魚、涼拌豆腐、炸物等每日替換菜色,最後再來杯清口的烘焙茶。豐富的配菜及價格讓實驗開始不久,即成功讓吃早餐的學生人數增加2.3倍,且受到學生熱烈回響。不少學生表示原先一週只吃三天早餐的習慣在制度引入之後讓他變成每天都吃早餐。不僅如此,也因為早起到學生食堂吃早餐的人增加使得平均出席率增加,成為大學意外的收穫。

此成果讓立命館大學決定長期導入該制度,並因學生支持度超乎預期,讓原本明年四月才要開始的制度提前至十二月底進行,同時吸引北海道工業大學、駿河台大學、酪農學園大學等其他大學紛紛跟進。

雖然過去慶應義塾大學、磐城明星大學等都曾短期實施過早餐制度,但立命館卻是首間成功實施並列為長期制度的大學,其成功的實例將為日本大學掀起新一代早餐革命。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麥迪綜合報導

資料日期:2014年01月18日

快樂能讓人感到充滿力量,傷心則讓人感到心痛且四肢無力。對於情感的形容不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近期外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情感的確對人體有實實在在的影響,研究總結出的圖片讓人更清楚看見受情感影響的身體部份。

這個來自芬蘭的研究團隊收集了約700人在經歷某些情感時身體產生的「感覺」,發現其中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參與者首先觀看電影或聆聽能夠激發特定情感的故事,接著研究員讓他們以顏色劃分感覺活躍和不活躍的身體部份。

經過分析研究得出的結果不分文化都是呈一致的,其中「愛」能讓人從頭到腳都感到溫暖,而快樂的情緒讓全身都充滿力量。憂鬱正好與快樂相反,會讓四肢感到無力或麻痺。根據圖表,生氣會使人不經意地把集中力移至拳頭和頭部。

來自阿爾托大學理學院的勞裡‧紐門瑪(Lauri Nummenmaa)博士透露,人體的情感程序已經在大腦編排好,由大腦輸送信息到身體部份以應對發生的狀況。他舉例,當人遇到蛇時,緊張的情感會增加肌肉的氧氣並提高心跳率以應對威脅,這是人體的本能。

情緒與健康息息相關

根據《心理》雜誌刊登的一篇報導透露,各種情緒對人體起著傷害或醫療的作用。有趣的是,表達對愛人的愛意能降低膽固醇水平。一項研究發現當人花20分鐘,每週3次書寫關於他們所愛的人,身體的膽固醇水平在5週內下降了。

另一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則顯示,30分鐘的爭吵會導致身體的自癒能力減慢長達1天,如果時常爭執,那麼自癒所需的時間將會是兩倍之久。研究人員針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細胞因子激增的原故,這種免疫分子的增多會觸發炎症。高水平的細胞因子通常會造成關節炎、糖尿病和癌症等。

埋藏情緒 憋出病來 放縱情緒 損害健康

把憤怒的情緒埋藏或強壓在心底會面臨心臟病發、中風、癌症等風險提高。密歇根州的一項長期研究觀察到女性在面臨與伴侶的爭執時強壓下來的怒氣會導致她們死於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的風險增至2倍。然而,讓怒氣爆發也並非是好事。憤怒的宣洩可能只是短短幾分鐘,卻可能會導致血壓和心跳率增高,心臟病發的幾率更提升近2成。專家提醒,較輕微的生氣形式如急躁、易怒和鬱悶都會損害健康,所以還是別生氣為好。

妒嫉是最具殺傷力的情感之一,也是最難控制的。專家表示,妒嫉是害怕、壓力和憤怒的結合體,妒嫉者會有血壓高、心跳率和腎上腺素的水平上升的狀況,免疫力則會下降,還會出現焦慮的症狀。

正面情緒增強免疫力

相反的,懷著感恩的心和情感則會增強免疫力、減低血壓和加快自癒的速度。根據美國心術研究羅林‧麥克雷提(Dr Rollin McCraty)醫生解釋,愛、感恩、知足等情感會激發催產素的分泌,讓神經系統放鬆,消解壓力。

除此之外,專家發現感恩之情導致心臟和腦部四周的電波活動更和諧,運作更有效力。因此,維持良好的情感和心態對於維持身體的健康異常重要。

根據意大利的研究透露,墜入愛河增進人體神經的生長因子。這種激素類物質能夠修復神經系統並刺激新腦細胞的生長,從而增長記憶力。被愛或是感到滿足、身心平靜都有同樣的效果。

(責任編輯: 李茹嵐)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中央社 記者:陳怡君

資料日期:2013年11月12日

不喜歡運動的準媽媽,如果知道在懷孕期間運動不僅對母體有好處,還能讓寶寶大腦發育更好,有沒有更增加運動的誘因?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孕婦運動有助提升胎兒大腦發展,而且每週只要3次的20分鐘動,就會有效;而且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正面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研究團隊說:「鑑於只要在孕期運動,就能影響孩子的未來,我們樂觀認為,這項研究成果將鼓勵婦女改變健康習慣。」

研究人員要求10位孕婦每週至少從事3次會微喘的運動,平均幾乎每週達到近2小時,包括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或游泳。

另一組孕婦則不做運動,每週的中等程度活動約10分鐘。

待寶寶出生後,研究人員讓寶寶戴上有超過100個電極的儀器來評估大腦活動。這項儀器不會讓寶寶感到不適。

當寶寶在媽媽大腿上睡著時,持續播放尖銳噪音,這種噪音有時會被第2種聲音打斷。

研究人員發現,母親在懷孕期間有運動的寶寶,能分辨兩種不同聲音,這是大腦成熟與發育較快的徵兆。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母親運動有助胎兒大腦發展,可能原因是運動能增加供氧量,另外可能也會增加促進大腦發育蛋白質BDNF的製造。

專家在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年會上指出,先前研究獲得的結論是,懷孕期間運動能改善嬰兒的智商與字彙,直到至少5歲以前都有正面影響。

其他研究也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運動量較大,小孩長大後心臟功能可能也較佳。(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沙莉編譯

資料日期:2013年12月30日

讀書真的能改變人。美國神經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進入一個扣人心弦的小說世界可以觸發大腦產生可測量的變化,且在閱讀後還能保持至少五天。

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神經學中心主任及該研究主要作者伯恩斯(Gregory Berns)說,「故事能塑造我們的生活,在某些情況​​下幫助定義一個人」。他開始著手解開故事是如何進入大腦併發現了文學的持續影響。

伯恩斯發現讀一本好書可能會造成大腦以肌肉記憶的方式提高連通性,與語言接受性相關的大腦區域以及大腦的主要感覺運動區產生變化。研究結果發表在《腦連通性》(Brain Connectivity)雜誌上。

一共有12名學生參加了實驗,實驗進行了19天,他們閱讀Robert Harris的驚悚小說《龐貝》,故事基於意大利古代火山維蘇威火山的噴發,描述一男子在龐貝城外看到了火山噴發的跡象,掙扎著要回城救他愛的女人。

伯恩斯教授說,選擇這本小說是因為這本書有著非常強烈的敘事主線,這非常重要。故事跟隨一個主角,他在龐貝城的外面注意到火山周圍的蒸汽和奇怪的事情,小說以虛構和戲劇性的方式描述了真實事件。

雖然大多數先前的研究都集中在以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檢查人們閱讀時的認知過程,伯恩斯的研究主要關注閱讀以後的效果。

實驗的前五天,學生的大腦每天早晨處於休息狀態時進行掃描。然後,在九天內給予他們小說的九章,並要求每人每天晚上閱讀一章,一章有30頁。第二天早上來到實驗室,在沒有閱讀的狀態下接受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並回答測驗,確保他們真的讀了該章。

讀完所有九章後,參與者在接下來的五天早晨處於休息狀態時再次被掃描。結果顯示在左側顳葉皮層連通性提高,這是與語言接受性相關的大腦區域。中央溝是大腦的主要感覺運動區,它的連通性也提高了。這個區域的神經元與身體產生的感覺相關聯,例如只是想像跑步就可以激活與實際跑步行為相關的神經元。

小說讀完後神經系統的變化依然繼續了五天,證明這種影響不只是一個立即反應,而是有一個持久的影響力。

伯恩斯教授說,「儘管參與者後來掃描時已經不讀小說,他們保留了這個升高的連通性,我們稱之為影子活動,幾乎就像肌肉記憶。」「我們已經知道,好故事可以讓你虛擬地置身於別人的角度。現在我們從生物學角度看到一些變化。」「感覺和運動系統相關的神經變化表明,讀小說可以把您置身於小說主角身體中」。

伯恩斯教授說:「這些神經元的變化可能會持續多久尚且不明朗。」

「但是,要求受試人讀隨機分配的小說後,我們的測試表明,該人最喜歡的小說當然對他的大腦生理有更大和更持久的影響。」

(責任編輯:畢儒宗)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資料日期:2014年1月8日

一本好書,真能讓人廢寢忘食,美國艾默里大學研究指出,閱讀不只是簡單的靜態活動,許多讀者因為腦部連結增加,進而感到愉悅,獲得啟發,甚至「身歷其境」,彷彿進入主角的世界。

很多成功人士曾說「那本書改變我的一生!」有些人因在某個階段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獲得啟發,思考人生的方向,堅定自己的步伐。科學家從腦部影像掃描上證實閱讀加強與活化腦部連結,認為閱讀的確可以啟發思想,或許真能改變人生。

艾默里大學神經科學家葛瑞格里·柏恩斯指出,閱讀啟發人的思考,在腦部影像掃描上可獲證實。研究人員針對二十一名大學生進行測試,發現閱讀加強了他們中央腦溝、左顳葉皮質區域的神經連結,促進他們的語言感知及感覺運動區的感受。故讀者閱讀時彷彿身歷其境,走入主角的世界,甚至感受到故事情節中的動態。

讀者可以感受到語言及文字所形容的動態與情境,且效果可以持續;即使是受試者某幾天未閱讀,語言感知區域仍呈活化狀態,至於能持續多久,尚待進一步分析。研究日前發表在《大腦連結》期刊。

德國研究人員曾針對年長者大腦萎縮與注意力、記憶力的關係進行大量研究與統合分析,結果發現運動與閱讀最有助益。運動能增加大腦血流量,使神經細胞得到所需的氧與養分。規律運動活化大腦回饋系統,增加出正面的情緒,而正面的情緒可增加身體免疫系統的活力。閱讀則能增加神經連接密度,活化神經迴路,增加聯想及創造力。

人的思考與腦內神經細微的連結過程有關,現代研究人員藉由腦部影像技術,一窺神經連結與腦部各區域活化的圖譜,逐漸了解一部分人腦的運作方式。

北市聯醫中醫科醫師黃王玉潁表示,閱讀的確讓人思考、動腦,但難入睡的人儘量不要睡前閱讀,以免失眠更嚴重。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郭靖康/編譯

資料日期:2014年01月06日

據瑞典科學家研究發現,缺少睡眠,大腦的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和S-100B的分泌升高,如同發生腦震盪狀況。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僅僅一個晚上缺覺所導致的大腦化學物質的改變就類似於頭部被東西擊打一下之後所發生的變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說,接受實驗的健康年輕男性因缺少睡眠,腦中的某些化學物會出現一個峰值,而這類化學物質的升高意味著腦部受到損傷。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本尼迪克(Christian Benedict)教授解釋說,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S - 100B的升高意味著大腦的損傷,如腦震盪等。

他說:「我們的發現是僅缺少睡眠一個晚上,受試人員血液中的NSE和S - 100B的水平就會升高,儘管升高的程度沒有達到大腦嚴重受損時那麼高,但與對照組比較升高還是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在睡眠期間大腦會自動清除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本身也會刺激NSE和S- 100B的升高。」

他說,缺乏睡眠所致的血液中化學物質升高意味著有實質性的腦組織遭受到損傷。以往的研究亦表明大腦通過睡眠來清除有害物質,這次新的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研究結論。

本尼迪克教授還表示,他的研究結論還支持了睡眠不足會增加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多發性硬化症風險的觀點。他最後補充道:「總之,我們的試驗結果表明良好的睡眠對於保持大腦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有1/3的英國人深受與睡眠有關疾病的困擾,現在一般人每天只睡7個小時,而二、三十年前人們平均每晚睡9個小時。

許多科學家相信,不規則的睡眠習慣會導致包括從一般疼痛到心絞痛的各種各樣的疾病,而少於8小時的睡眠時間第二天檢測就會發現智商降低。

本尼迪克教授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睡眠》期刊上。

(責任編輯:張東光)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聯合報 記者:陳世欽/輯譯

資料日期:2013年12月23日

多數人都知道,垃圾食物有害健康,這種沒營養的食物與心臟問題、高血壓及多種疾病有關。許多人可能還知道,研究顯示,經常食用垃圾食物,可能導致情緒陷入沮喪的機率增加。

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家還是繼續吃垃圾食物?研究人員已找到答案,背後原因可能會令人嚇一跳。

 

口感氣味 引誘大腦犯罪

食品專家魏瑟里長年研究某些食物比較美味、且容易令人上癮的原因。他指出,當你享用美味食物時,有兩項因素會使這個經驗令人心情愉快。首先是吃食物的感覺,這包括食物的滋味(鹹、甜、鮮等等),聞起來如何,以及在嘴裡的感覺,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口感。

口感特別重要,食品製造業者一定會不惜鉅資研發能夠使洋芋片吃起來特別脆口的祕方,測試最完美的汽水嘶嘶聲。這些因素產生的感覺會使大腦與特定食物或飲料產生連結。

 

完美成分 刺激你吃下更多

第二個因素是食物的實際營養成分,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以垃圾食物而言,製造業者正在尋找鹽、糖與脂肪的完美結合,藉以刺激你的大腦,誘使你吃下更多。

科學家與食品製造業者利用以下多種因素使食物令人更容易上癮。

1.對比式口感→外酥內軟 刺激你吃下更多

魏瑟里指出,這種食物通常具有香脆的外殼,嘎吱作響嚼碎後,裡頭包著軟綿或多脂的內餡,而且充滿可喚醒味覺的混合物,腦部會覺得這種對比的口感刺激又美味。這項法則適用於多種廣受歡迎的食物結構,包括烤布蕾的焦糖化頂部,或一片披薩。

2.唾液的反應→唾液愈多 味蕾感覺愈美味

唾液是進食過程中必有的產物之一。某種食物使你分泌的唾液越多,流過嘴中並覆蓋味蕾的唾液也會越多。例如,奶油、巧克力、沙拉醬、冰淇淋、美奶滋等乳化食品促進的唾液反應,會使味蕾產生良好的感覺。許多人因為這個原因而喜愛裹上醬汁或糖汁的食物。

3.融化的速度→快速融化 大腦以為沒吃飽

迅速在嘴裡融化的食物會使大腦產生你吃得不夠多的錯誤訊息。換言之,即使你已吸收許多熱量,這些食物會告訴你的大腦,你並未吃飽。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食用過量。泡芙就具有這種神奇力量。魏瑟里表示:「我稱它消失的熱量。如果食物迅速溶化,你的大腦會認為,它不含熱量。如此一來,你可能吃個不停。」

4.多變的滋味→一包洋芋片下肚 意猶未盡

大腦喜歡多樣化。如果你反覆嘗到相同的滋味,愉快的感覺必定降低。垃圾食物會避免這種反應。它們會提供可使你興味盎然的足夠滋味,卻又不會太刺激,以免引起感覺的反應。這是為什麼你吃掉一整包的洋芋片之後,意猶未盡的原因。

5.熱量的密度→大腦以為 它們是營養食物

垃圾食物會讓你的大腦認為它們有營養,但不會使人產生飽足感。嘴與胃部的感受體會把特定食物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通知你的大腦,同時產生這些食物是維持營養所不可或缺的錯誤訊息。

6.過去的經驗→喚醒美味記憶 產生強烈渴望

當你享用美味的食物(例如一包洋芋片)時,你的大腦會記下那種感覺。下一次當你看到相同的食物,嗅它的味道或讀到有關這種食物的報導文章時,你的大腦會立刻開啟你上一次吃它時的記憶與反應。這些記憶會引起生理反應,例如分泌唾液,進而產生流口水的強烈渴望。

 

吃得愈少 愈不會想吃

這一切使我們回到最重要的問題。食品廠商不斷研發足以令人上癮的食物。該如何抗拒它們?好消息是,研究顯示,垃圾食物吃得愈少,你愈不會想吃。以下三個策略可供參考:

1.上街時不要把垃圾食物買回家。
2.開發健康食物的口感和滋味,例如以不同的香料與烹調方式使盤中的蔬菜更有滋味也更多變化。
3.找出替代方法,避免用吃垃圾食物紓解壓力,包括簡單的深呼吸、冥想、運動或從事藝術活動。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

資料日期:2013年12月30

美國肯塔基大學研究發現,如果維生素D攝取過少,可能對大腦造成傷害。

維生素D對維持骨骼健康非常重要,最新研究證據顯示,維生素D對其他器官、組織運作也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像大腦也都需要維生素D營養素。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期刊。研究人員以中年老鼠做實驗,結果發現,老鼠飲食一旦缺乏維生素D,經過數個月時間,身體就會產生許多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會傷害大腦,導致許多大腦蛋白受到損害。這些老鼠進行學習、記憶能力測試時,認知表現嚴重退化。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肯達基大學化學系教授艾倫‧巴特菲爾指出,許多年長者有維生素D不足問題,這項主要在分析中年、老年時期缺乏維生素D會對大腦氧化情況造成哪些影響。

過去研究認為,體內維生素D濃度過低,可能與阿茲海默症大有關聯,也可能造成某些癌症或引發心臟疾病。適度攝取維生素D可幫助預防大腦自由基傷害,避免大腦因自由基傷害而功能減退。

專家建議

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宗諭表示,攝取維生素D過猶不及都不好,維生素D參與鈣質吸收、代謝,深深影響骨骼健康。如果維生素D攝取過量,可能造成心臟等重要組織過度鈣化。

李宗諭醫師建議,台灣一般成年民眾每人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建議為五微克,不到一歲與五十歲以上族群維生素D攝取量可增加到十微克,基本上台灣日照充足,只要每星期曬太陽兩次,每次曬太陽時間達十到十五分鐘,就能攝取到充足維生素D。除了曬太陽,魚類、蛋等食物維生素D含量相對較高。

李宗諭醫師提醒,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要注意攝取份量,若攝取過多,很容易累積體內,身體無法短時間代謝,便可能產生一些問題。

另外,食用過多汽水等碳酸飲料、太鹹食物或吃太多動物性脂肪都會干擾鈣質、維生素D吸收,因此最好少吃這些食物,以免維生素D吸收受到不利影響。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