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李岳霞

資料日期:2013年 8月

算過你一天看幾次手機嗎?根據新書《分心成癮》(The Distraction Addiction),一般

人平均一天看手機34次(約每半小時1次)。

即時訊息、臉書動態、遊戲和各式APP的推播功能,時時都在打斷你手邊的事,而當你習慣這種「時時更新」帶來的期待與興奮後,你會忍不住逮到機會就看手機,深怕自己錯過什麼「重要訊息」。

但現實是,你也覺得自己愈來愈難專注,常常想不起來原本要做的事或接下來該做什麼,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原因之一。放心,真正罹患ADHD的人還是佔少數(不到1成),多數人不專心的原因,其實和「生活習慣」更有關聯。

除了把鈴聲和推播提示功能關掉以外,《歐普拉雜誌》建議你在生活中做4個小改變,就能有效打擊分心:

‧ 別等到口渴才喝水:研究發現,即時是你感覺不到的輕微脫水,也能影響你的專注力。當大腦偵測到生理上任何微小變化,就會暫停最佳運作模式以引起注意。因此是否感到口渴並不是身體保溼的最佳指標,當你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下降時,這可能是大腦發出的警訊,提醒你該補充水分了。

‧ 認真看待「閉目養神」:覺得自己經常注意力不集中?先檢視自己的睡眠狀況如何。如果你經常睡不滿7小時,「深沉睡眠」(慢波睡眠,delta sleep)很可能經常被打斷,一旦深沉睡眠時間不足,大腦認知與記憶功能得不到修復或增強,白天清醒時就會難以專心。先嘗試每天睡滿7~9時,持續兩星期,若專注問題仍沒有改善,再去找睡眠專家看是否有其他睡眠問題。

‧ 把咖啡換成有氧運動:別再依賴濃縮咖啡提神囉,你的大腦會跟著上癮,沒咖啡因就沒法正常運作思考。美國伊利諾大學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特別是有氧運動,對改善注意力短期與長期的效果都很棒。

‧ 分心時,動動腳趾:開會或跟別人說話時,常恍神嗎?當你覺得無法專心或覺得無聊時,不妨動動腳趾,儘管只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腳趾上幾分鐘,你會發現自己又能再次進入狀況。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施逸筠

資料日期:2014年 1月

日本文科省上個月底公佈去年度國中小學生學力調查結果,分析發現,平日每天看電視不超過一個小時的學生,成績最好,更勝完全不看電視的學生;但看電視時間過長,學力則明顯偏低。

以小六的國語應用測驗為例,每天看電視或DVD一個小時內的學生,答題正確率為53%,完全不看電視的學生反而只有48.9%,看電視超過四小時的學生僅有44.4%的答對率。

針對每日上網時數進行的調查,也有相同的結果,上網時間一小時以內的學生,學力表現最佳。對此,日本文科省分析指出,過度沈迷電視當然不好,但若能夠事前訂好每天可以看電視的時間,有節制地適度看電視、上網,反而有助學習

這項調查也發現,讀報習慣和學力成績有明確相關。幾乎每天讀報的國三學生,數學應用測驗成績比完全不看報的學生高出9個百分比,且不論中小學或國語、數學,都有相同的傾向。分析指出,數學科目也需具備能看懂題目的讀解能力,且讀報能引導廣泛興趣以及對外界事物的關心,善用閱報作為家庭學習素材,有助學習。

長時間打電動,抵消念書效果

日本東北大學川島隆太教授日前提出電玩與學習效果關連性的研究報告,其中發現,長時間打電動,會抵消念書的效果。每天雖然念書兩小時,但卻打電動三小時以上的學生,成績比每天只念書半小時,但是完全不打電動的學生還要差。成績最好的,反而是每天打電動一小時以內,但念書兩小時以上的學生。顯見若能充分自我控制玩樂時間,電玩也未必是壞事。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作者﹕巫石吉

資料日期:2013年 10月6日

PC Home雜誌發行人詹宏志從報紙到出版,再到網路,他對父母最中肯的建議是,「在孩子還沒愛上看書以前,不要讓他上網。」


很多幼教專家也這麼警告:「當孩子還沒開始閱讀前,別讓他接觸電視。」聲光媒體的刺激會減弱幼兒對文字的耐心,一個不接觸文字、只熟悉聲光的孩子,將成長為很沒耐心的大人。

西方人說:「Leader is reader.」(領導者一定是閱讀者)。每個人接受新知的方式不同,有人透過看、有人透過聽、有人透過親身體驗,無論如何,閱讀是最有系統獲得知識的方法,它也許慢,效果卻最深遠。

田園作家大為梭羅說:「你應該選擇對你有益的讀物,因為你沒有時間閱讀其他的。」正忙著工作的妳,抽點空,看點需要大腦思考的書,對妳的工作影響並不輸給看熱門網路或是股票投資書。網路時代,知識完全透明開放、容易取得,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巨細靡遺記下所有內容,因為也記不了,因為博學比強記重要,以架設思想體系,「邏輯推理的能力才是未來的致勝關鍵。」 前荷蘭飛利浦副總裁羅益強說。

我前些日子寫下「閱讀的思維feeling」拙作。談到讀書思考能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啟發心智,找到精神寄托。悉心捧讀一本本好書,自可領略書中深邃的意境,實屬妙不可言;讀書能引起心靈共鳴,是一種立體的聲情並茂的美學享受。無怪乎宋朝文學家歐陽修有:「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的驚嘆!

時下,有一種新穎有益身心的活動──在日本興起。廣播公司辦起朗誦中心,不少城市組織建立了老年朗誦班。通過朗誦詩文表演,減緩老年人的記憶衰退,增强了自信心。

醫學專家認為無論讀書閱讀思考或朗誦,都有增强心智活化與肺功能之效果。且能活躍思維,是一種健身强腦的「閱讀的思維feeling」。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的樂趣,感受讀好書,擁有好想法,提升好心靈,昇華好靈魂的理想境界。

即使21世紀由「網路」揭開序幕,從工業社會跳入網路社會,「書」仍是最古老且歷久不衰的閱讀工具。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每天維持5、6小時的閱讀,妳有他忙嗎?妳有他讀書的歷史長嗎?那還不趕快讀書,思考,急起直追!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黃本真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3年12月13日

許多剛為人父母者一直被是否送小孩至雙語托兒所,甚至雙語幼兒園所困擾,而且不同的語言專家對此的看法差異也大,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語言專家提供了實用且有研究根據的建議,他們認為,多語言學習攸關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多種語言的學習環境,是教導孩子有效學習他種語言的先決條件。

據報導,作者舉自己18個月大的男孩為例,他在3種語言環境下生長,仍處於幼兒學語前的階段,如果他的要求無法立即被瞭解和滿足,很可能迅速變成刺耳的尖叫聲,但令人欣慰的是,其認知能力並未落後。而語言能力發展稍晚些,主要有兩項成因,第一,他是男孩,另一項因素是他每天被3種語言包圍,家中是英語和丹麥語,托兒所則整天聽德語。

讓孩子容易混淆的是,這三種語言關係密切,例如,麵包是Bread, Brot or brød? 蘋果為Apple, Apfel或æble ? 房子是House , Haus或hus? 原本講的是單純的英語單字,現在周遭大多是德語,這意味著3種語言一直都環繞著他。

兒童在雙語或多語環境成長往往顯現出近似的結果。早期他們會把各種語言混合運用,錯誤地引用其中一種語言的詞彙,說的卻是另一種語言的語法。譬如,他們會說「碰觸吉他」(Touch the guitar),而不是「彈吉他」(Play the guitar) ,但是這些問題很快便會消失。在3或4歲時,孩子就能確實地將不同語言區分清楚,知道運用何種語言跟誰說話。那時,他們說話流利的程度,往往令成人語言學習者羨慕不已。

許多家長以為,學第二種語言會干涉母語的發展,以及其他重要語言的學習,這種想法是大大落伍了。少數研究表明,雙語學習者在早期階段,較單一語言者更會抑制各種語言的詞彙容量。但其餘的研究並未發現講兩種語言會有詞彙量不足的困難。而單語或雙語字彙量的影響,是由教育、社會經濟地位、閱讀及寫作習慣等重要因素所決定。其次,極少的證據表明,孩子雙語教育會傷害孩子學習母語。

相反地,學習兩種語言的好處是強大且持久的。7個月大的雙語教育幼兒較單一語學習者,更能勝任「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任務要求,如排優先順序並規劃複雜任務,轉換思維的速度都略勝一籌。這是因為監測兩種語言的運用本身,就是一種執行功能的訓練。

研究也顯示,雙語的訓練也是掌控社會經濟地位的因素,事實上,貧困家庭中生長的雙語兒童,長大後獲得社會上的益處已被證實。最後,其效果也是終身受用的,一般而言,會雙語的老人阿茲海默症發病後,其事情處理能力也較只會單一語言者還要出色。

報導說,在家雙親說共同母語的家庭,更顯得不足。如果孩子的母語是英語,另一位是講不同語言的父親,孩子又生活在講英語的國家,而父親又不嚴格要求孩子講自己的語言並進行交流,孩子的第二種語言能力就會迅速萎縮。這是「一位家長,一種語言」(one parent, one language)語言學習理論的根本,更是許多雙語家庭必須遵循的原則。依據這一理論,學習雙語環境的一致性是大腦學習的重要條件。

語言研究學者格羅斯讓(François Grosjean)說:「有須要這樣做才是重點。」換言之,每一種語言孩子必須經歷日常單語的學習環境。如果日常生活中,學校、旅遊、祖父母沒有講第二種語言的機會,孩子們十分善於判斷是否值得繼續講這種語言,或者直接讓它消失。他建議,在家裡說一種,在家以外的地方講另一種語言。

環境和時間並不總是站在家長和教師的這邊,愈早教兒童學第二種語言,他們會掌握得更好。挪威已經推出孩童入學第一年上英語課,丹麥也很快跟進。這些國家與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家的語言環境大相逕庭,他們的語言種類非常少,並明瞭語言能力攸關著孩子未來的競爭力。這些都有顯著的證據,證實雙語學習等同心靈訓練,帶給孩子終身的優勢。


(責任編輯:林文)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任凱文編譯報導

資料日期:2013年08月15日

一項研究警告,每天看三個多小時電視會傷害蹣跚學步小孩的語言和數學技能。這是第一次研究發現幼兒花大量時間看電視和運動技能差及心理困難有關係。

據《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該研究建議小孩每天最多看兩小時電視,如果再多看一小時,那麼就會影響兩歲小孩的科學能力,也使他們更容易被別人欺負。這是因為他們沒做幼兒應該做的事,也因為注意力問題及較少身體活動。

領導這項研究的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帕加尼(Linda Pagani)教授說,這一發現強調需要父母堅守國家指導方針,就是2歲左右的孩子看電視時間每天不得超過兩個小時。

她說:「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研究發現運動技能差和心理困難與幼兒看電視時間太多有關,比如受同學欺負。該研究結果表明,父母需提高警覺並遵守由美國兒科學會(AAP)提出的當前幼兒看電視建議。」

她還說:「AAP不鼓勵嬰兒期間看電視,並建議超過兩歲小孩每天看電視時間不超過兩小時。看來,每多看一小時電視,對小孩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作為兒童發展研究的一部分,帕加尼教授針對加拿大魁北克省年齡在29個月的991名女孩和1,006名男生進行研究,其父母報告他們看電視情況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每天看電視達兩小時52分鐘,和平均每天看1小時45分鐘電視相比,對孩子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但結果表明,看電視超過三個小時的孩子在語言和算術方面能力下降。

在溫哥華朱聖賈斯汀兒童醫院(CHU Sainte-Justine)工作的帕加尼解釋說,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幼兒園教師找出看電視是孩子發展缺乏的真正原因。

她說:「因為幼兒期的能力,可以預測他們未來,所以,為成為一個高產社會,確定那些學前可變因素是一個重要目標。通過統計,結果表明,這些負面效應建議,多看電視最終可能會危及其未來成就、社會關係、體力、喜好及健康生活習慣。」

(責任編輯:張東光)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