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央社  譯者:何世煌

資料日期:2013年10月18日

如果有人指責你睡太多,現在有個新研究可以當藉口。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今天說,睡覺的時候,腦部會清掃清醒時累積的廢物,有助健康。

研究人員在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研究結果,對人類1/3時間都在睡覺的原因提出新解釋,且可能有助於治療失智與其他神經性疾病。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進行老鼠實驗,觀察腦部如何透過血管排出細胞廢物,這些無用的東西接著會進入人體循環系統,最後到達肝臟。

這些廢物包括乙型澱粉樣蛋白,這種蛋白質的堆積恐導致阿茲海默症。

為了協助移除這些廢物,脊髓液會湧進腦部組織。這個過程在睡眠期間會加速,原因是腦細胞在這段期間會縮小約60%,讓脊髓液在腦部流動更快速且順暢。

研究團隊將這套新系統命名為「膠狀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因為非常類似身體的淋巴系統,且是由大腦膠質細胞運作。在睡眠時,這套系統的運作速度將近人體清醒時的10倍。

雖然這些實驗是在老鼠身上進行,但科學家認為,人類腦部運作應該也相同。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中央社  記者:黃貞貞

資料日期:2013年10月18日

1項最新研究指出,人類經過一整天的疲累,腦部利用睡眠時進行排毒工作,科學家認為,清除腦部的垃圾是睡眠最主要原因。

根據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Rochester)醫學中心對老鼠進行的研究,腦細胞在睡眠時萎縮,讓神經元彼此的空間擴大,平均增加60%,同時腦脊髓液的量會是老鼠清醒時的10倍,在睡眠時進行腦部清洗工作。

這篇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的報告指出,如果腦部排毒工作做的不徹底,導致部份有毒的蛋白質殘留,可能造成腦部疾病。

帶領這項研究的尼德佳博士(Dr. MaikenNedergaard)指出,腦部在運作時的能量有限,只能在兩種功能狀態選擇一種,一是清醒與察覺、或是睡眠與清掃。

他舉例,就像在家裡辦派對,你可以選擇娛樂賓客或打掃房子,但你不能同時做這兩件事。

尼德佳肯定指出,從他們的研究中發現人類睡覺是為了清理腦部,這同時也解釋了睡眠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陳敬哲

資料日期:2013年5月27日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發現幼童時期的記憶,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原因是成長中的大腦,為了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神經元會快速的增加,一直到成年到達頂峰後逐年下降,但卻因此影響大腦儲存回憶的區域,讓幼兒時期的回憶因此只留下片段,這是大部分人無法想起幼童回憶的原因。

研究學者保羅博士表示,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幼年與年老的老鼠的大腦,發現如果行為能力的神經元越多,會影響記憶神經元,記憶會因此失去,人類在4到5歲前有高度動態的大腦海馬區,這裡是人類掌管記憶的部位,所以五歲之前的記憶,很多人都無法確實記得,這被稱為嬰兒失憶症。

保羅補充,為什麼小孩子在短期內可以有記憶,但長時間後卻沒有辦法回憶,這項研究就提供了一個解釋,幼童時期的大腦海馬體,因為受到大腦發展新神經元的影響,讓已形成的記憶神經元消失,儲存的記憶也因此非常不穩定,所以幼童時期的記憶不是完全無法想起,就是僅能想起片面的記憶。

倫敦大學神經科學研究學者貝蒂納表示,這次的研究可以看出,行為神經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假設許多兒童大腦發展與記憶間存在矛盾,將來可以依此研究其他問題,例如學習能力較差、口語發展遲緩等,發展出更多的幼兒心理理論,與治療方式,加強現有的治療方式。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記者:談雍雍/編譯

資料日期:2013年10月2日

常聽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現在可能還多了項「反應快」的好處!根據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音樂家擁有比一般人更敏銳的大腦,能夠迅速挑出錯誤。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測量了業餘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在處理簡單的腦力任務時的行為和大腦反應。結果顯示,演奏一種中等程度的樂器,便能夠改善大腦發現錯誤的能力。研究還發現,音樂家比那些接受過很少或從未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反應更為迅速,且精確度更高。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心理學副教授Jentzsch表示:研究顯示即便在樂器演奏的中等程度也能對大腦的功能有好處。這項發現有重大意義,可對長者及憂鬱症這類的精神疾病的有所幫助,音樂可有效減緩、改善因年齡增長或疾病導致的心理機能衰退。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中央社

資料日期:2013年10月6日

研究顯示,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由於腦部胼胝體特別發達,造就他成為智商過人的世紀天才。胼胝體是連接左、右大腦半球的神經纖維束,與兩者間的聯繫有關。

這項由華東師範大學科學家門衛偉領導的研究,刊登在學術期刊「大腦」(Brain)。

科學資訊網站Nature World News報導,參與研究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進化人類學家法克(Dean Falk)說,相較於現存的任何研究,這項研究「確實『深入』愛因斯坦的大腦」。

愛因斯坦1955年過世後,他的大腦一直受到妥善保存。

研究人員利用1種新的科技,來測量腦部連結的程度。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在聲明中表示:「這項技術測量並沿著連結左右腦半球神經的胼胝體,用顏色標出各個部分。它們的厚度顯示連結的神經密度,以及如何『連接』腦部左右半球的特定區域。腦部功能不同取決於神經纖維束連結的部位。」

研究人員從1群年長者及26歲年輕人身上取得樣本,與愛因斯坦的大腦相互比較。

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所謂的「奇蹟年」,當時26歲的他發表4項研究,對現代物理學基礎帶來偉大貢獻。

相較於兩組對照組,研究人員發現,愛因斯坦腦半球之間的部分連結更為發達,讓他擁有高人一等的智商。

memo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